“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中庸》。里面“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祭祀观影响了中国后世千年,而祭祀中虚幻的礼在传统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节上最为体现。雨纷纷,欲断魂,清明似乎是一个连接生死的通道,每到清明节,我们扫墓祭拜,感念先人,寄托哀思。
然而今年清明节恰逢疫情防控期间,为避免大量人员的流动和聚集,政府发文公墓暂停清明祭扫服务,倡议采取居家追思、“云”祭扫、书写寄语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缅怀先祖。那么除此以外,还可以如何祭祀先人?近翻红楼,发现宝玉的祭祀诚敬又特别,堪称文明低碳祭祀的典范,在此与君共赏。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贾府为凤姐庆寿,众人吃酒看戏,宝玉却偷溜出城,祭祀因他投井而死的金钏儿。荒野郊外,人烟稀少,买不到香,只好用荷包里的香料代替。炉炭也没有,便再走了二里路到水仙庵借了一香炉,捡了一处干净地,焚香含泪施礼。宝玉自认为虽有不恭,然而内心还是欢喜的,因为了结了一桩心事——追悼故人,也表愧疚之情。紧接着第四十四回,黛玉看戏时,评价《荆钗记·男祭》一出对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话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了,也就尽情了。”刚跑出城又匆忙赶回来参加宴会的宝玉听到了这句话,必定醍醐灌顶,原来刚刚往城外跑的那几里路是可以免了的。此后宝玉的祭祀行动更以黛玉的理念为指南——不拘泥于礼法,随时随地,尽情足矣。日后宝玉在屋里案上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每次焚香,便是他在追思故人了。
又如第五十八回,宫里有位老太妃薨了,按封建居丧制度,守丧期间,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凡养优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发。贾妃省亲当年贾家在姑苏买的十二个女戏子也得遣发,尤氏与王夫人一致认为去留自便,愿留下来的分散在园中使唤。很快清明之日,分予黛玉的小生藕官在园中烧纸钱,被管林子的婆子们逮住了,这是园子里不允许的规矩。恰好宝玉路过,为她遮掩过去。后来询问屋里的芳官方知她所祭的是死了的菂官。宝玉便嘱咐芳官转告藕官:“以后断不可烧纸钱,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随便有清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只在敬不在虚名。”这里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在房间便设有一小桌子。逢初一十五,她供奉时令水果、酒水、糖果等物,祭拜时嘴里念念有词,多是祈求神明保佑平安的话。那时候颇不理解,现在才懂得大概是心诚神灵。对于曾经惺惺相惜的挚友秦钟,宝玉也用了极简却不失情意的方式祭奠——摘了大观园池子里结的莲蓬,让茗烟送去秦钟的坟上。他的这种祭悼行为也是“只在敬不在虚名”,重在“诚心”二字。
到了第七十八回,宝玉对晴雯的祭奠最为新奇别致,当然饱含了无限深情。他想起小丫鬟说晴雯做了芙蓉之神,便决定在芙蓉花前祭祀。祭奠之物不在贵贱,全在心之诚敬,故他将与晴雯相与共处五年八个月的点滴,晴雯的身世遭遇、惨死经过……信笔写成诔文挽词一篇,并用晴雯素日喜的冰鮫縠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又备了四样晴雯所喜之物,将诔文挂在芙蓉枝上,然后泣涕念之……每读至此,潸然泪下。用最炽烈的情感、最美好的语言写成诔文,以及逝者生前所喜之物祭奠,用心所以别开生面,用情所以感人肺腑。
自古以来,愈是钟鸣鼎食之家,祭祀愈讲究繁杂的虚礼、浩大的排场。近年来,清明扫墓的名堂层出不穷,诸如代客扫墓、直播跪拜哭坟。市场上的祭奠用品更是新潮不已,极具娱乐性质。凡此种种,都与清明节慎终追远、哀悼先人的初衷相去甚远了。今年清明节暂停公墓祭扫,是否我们正好可以在家换种方式祭祀先人?当然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我想首要的当然是如宝玉所言:“只以‘诚心’二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