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期《作品》首刊了索南才让的《哈桑的岛屿》,其后,这部作品获得了第四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索南才让是以一种独特的写作实践和写作信念,将儿童小说变现为可供多元叙事主题共存的可能。刘绪源曾以题材与主题为基底,将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归结为爱、顽童、自然三大母题。母题是文化传统中最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也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元素,生成、保存、活跃在特定的文化和叙事传统之中。如果说把母题按照一种叙事“原型”来看待,那么儿童文学包括成人文学,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技巧,转换、发展出涵盖无数主题的优秀作品。《哈桑的岛屿》以冬季草原上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展开故事,包括了刘绪源厘定的三大母题。同时,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独具地域性、民族性特质的儿童成长的心路历程。该作品达成了方卫平教授认为的母题的多重功能,比如作为构成文学传播史、交流史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切入视角,可以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达成传播、变换、交融。《哈桑的岛屿》容纳了意识流的叙事、蒙太奇的拼接法,在母题的衍生中,将梦境、孤独、成长、生态、死亡等主题包罗入内,其中最鲜明的莫过于贯穿始终的“寻找”主题。
“寻找”是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种必然,似乎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怀着乡愁冲动而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五四”以降,志士仁人们步入“寻找”的路径之中,积极探寻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发展之道。若再往前追溯,析神话、民族史诗、民间传说之众,则可发现“寻找”是兼具了发生学和本体论意义的文学母题,它沉淀着人类对存在的永恒思考。索南才让在《哈桑的岛屿》中,借男孩丹增为黑羊哈桑寻找梦中岛屿为故事线索,以特定了的具体化行为叙事对“中国故事”中的“寻找”母题进行了继承,又以文本的诗性化呈现指向儿童阅读群体,进而也产生了跨越年龄分界的文本可读性。
如果说,“寻找”母题的产生和“孤独”意象如影随行,那么“迷失”主题则与“寻找”互为前提和结果。在《哈桑的岛屿》中,人们“迷失”了什么?在小说《三场大雪》《春天的大风沙》章节中,人们面对罕见的大风雪造成的灾害,该何去何从的心理藏着“迷失”与“寻找”两大问题。这种“寻找”的深意包涵了人们对地理空间、内在空间、独处空间的寻找与构建。从索南才让的《哈桑的岛屿》来看,一个男孩在成长中“寻找”是对于异化的环境、孤独的内心、自我的确立、成长的美丽哀伤等问题的探寻。这种探寻是索南才让与其共存的独特的草原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生命思考息息相关。
《哈桑的岛屿》里,除了丹增这个因“寻找”而渐趋成长的少年,索南才让还塑造了另一个成长形象——海尔汗。他被索南才让塑造得也极具隐喻色彩。他是丹增唯一的好朋友,是丹增的好哥哥,但却是儿童文学中典型的“顽童”形象。他身上有着丹增没有的早熟、机智、义气和担当,也有着属于15岁男孩的青春懵懂与情窦。“寻找”的路途中,丹增有海尔汗作伴,减弱了孤独在内心的侵蚀力量;但海尔汗因遇到了一位漂亮姑娘,就此而停留在了“寻找”的路上。这样的角色,像极了成人世界的我们,为物、情、爱欲所羁绊。索南才让也正是让丹增在“寻找”的路上,看到了这个世界充斥着物欲、欺骗、背叛、冷漠,但人终归是会被信念、希望和爱指引到寻找自我的正途。丹增因了“寻找”而拥有了成长的力量、勇气与执着。尽管索南才让的《哈桑的岛屿》厘定了“寻找”主题的核心叙事逻辑,使意识流叙事成功介入到了儿童文学,也使得蒙太奇的多元组合、超现实主义书写获得了可然姿态;但他在小说中呈现出的人性关怀、对人类未来充满肯定与信心,正是构成这部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作者: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