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在思考:诗歌与生活有什么关系?那些绝美的诗句究竟是神的吟唱,还是诗人自个儿笔触的抵达?诗歌能带给我们什么,怎么能让诗歌大放异彩,发挥其最大价值?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一本叫做《时光熨铁》的诗集,在这本书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通读全书,我发现《时光熨铁》里收集的150余首诗歌多为诗人生活中的灵光乍现,犹是信手拈来,而非刻意雕琢而为。回头再读,却又发现每个看似平实普通的句子意味深长,将抑或丰富多彩、抑或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片段,进行精炼提纯,短短的诗句背后蕴含着更多的人间万象。诗歌是靠想象力来承载的,诗人在诗歌的创作时将这种想象力绵延给了读者,致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波及承接自我,对诗歌本身浸入更多的遐思,引发情感共鸣。
诗人敏感,每每有风雪雨露降临人间,都会书写情感,注入不同的内涵。飘飞的雪花,在他的这首诗里,是祥瑞的象征,而在他的另一首诗里,却变成病毒。诗集中很多诗歌的写作,诗人用实景来抒发虚情的同时,能够打破固化的格式套路,让文字不再拘泥于它本身的含义,有了被映射被拉伸的其他的内容,从而分外动容。
关于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答案已经十分明朗,诗歌就是生活,诗歌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回归于生活。诗歌来源于生活容易理解,没有鲜活的生活现象作素材,就成就不了诗歌的排列组合。而诗歌回归生活大概有两方面的情况,其一是对诗人自身的反哺滋养,诗歌的写作本身是诗人思想拥堵的时候,通过写诗来发泄自身对某些事物的情绪、情结和情怀。被发泄而成型的这些诗句,又可以陶冶诗人的情操,抚慰诗人的灵魂。人类之所以是高级动物,是因为人类有思想,诗歌让诗人作为高级动物的特征更为明显,灼灼其华,人类因诗歌更有力量。其二是对读者的浸润影响,读者通过阅读汲取吸收诗人的思想精华,从而开拓自身的认知疆域,受益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通过阅读诗集《时光熨铁》,追溯诗人生活中的轨迹,得到的结果印证了我一直以来笃定坚信的理念:优质诗人首先得是生活的强者。从大堆资料中检索到,诗集《时光熨铁》的作者韩万胜在现实工作中锐意进取,勤勉尽责,带领所在单位几百号员工多次创下骄人成绩,并千方百计回馈社会,帮助弱势群体。对待父母,他更是无微不至。诗人在写诗之外,能够优秀这般,已是为太多写诗与不写诗的人做了榜样。至此,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迎刃而解,人专注或真诚到一定的境界,每每抵达,如神吟般的句子就会在笔端流淌。
韩万胜在诗集的后记中写道:“诗就是酒桌上的一碟花生米,碗里的土豆条,案板上的饺子馅。不能把诗看得太神秘,更不能看得太神圣。看得太劲大了,就会束缚自己。有束缚就有了条条框框,就有了恐惧,就有了缺憾,就有了无奈。诗亦即变得寡淡无味了。”这也间接地回答了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诗歌本身的价值在它的本质属性里边暗含着,千万不能过于强求其成为什么,或者达到什么,而损毁其本身的金贵。
作者:耿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