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诗人莫拉夫有近二十年了。那时我博士刚刚毕业,来到岭南师范学院(那时叫“湛江师范学院”)工作,对湛江的文学界尚不熟悉,但从湛江当时在国内较有影响的文学网站——“且听风吟”上,我第一次读到了一位网名叫“海滨飞鸟”的诗人所发布的诗歌作品,感觉这些诗作情感深炽,韵味丰厚,印象极其深刻。不久就了解到,“海滨飞鸟”原来就是湛江诗人莫拉夫,他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始终保持着对诗歌阅读与创作的极大热情。转眼二十年过去了,诗人莫拉夫从文艺青年变成了退休干部,其对文学的坚守却一刻都没改变,他最近将自己近四十年来创作的超过100万字的作品结集起来,拟交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些作品包括新诗、古体诗、散文诗、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但我认为,其中最有美学质量和艺术价值的,无疑是他创作的新诗了。这些新诗作品,无论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值得肯定和阐释的地方,从中也可窥探到诗人在艺术探索和美学追求上的鲜明印迹。
《诗意的絮叨》是一首短诗,全诗为:“平凡的生活,撑得起/曾经的远大理想,也/容纳得了,世俗日子//活到了顶秃鬓白/还有人与你面坐/听你的絮絮叨叨/多么难得的情谊//世俗日子不长诗/你却把一堆絮叨/絮叨成了诗行/足够让我艳羡//北方那座城市/曾经盛开我的青春/你我的彻夜长谈/留给了远方的梦//今夜,请你的唠叨/再次闯入我的梦乡/我把她好好栽种/让她长成诗林”,这首诗写得通俗晓畅,语调舒缓自然,情感真挚鲜活,给人亲切温暖的阅读之感。一定程度上,我把“诗意的絮叨”视为诗人莫拉夫的某种持守的诗学理想,某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他试图通过诗歌来记录鲜活的现实生活,用拉家常般的话语方式来将自我对现实的观察、思考与认识自然地倾诉出来。甚至可以说,莫拉夫创作的大部分诗歌作品,其实都是一种“诗意的絮叨”,这种“絮叨”体诗歌,有着诸多独具个性的艺术特性,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首先是诗性题材的生活化。莫拉夫的诗歌很少凌虚蹈空的玄想,不作莫名其妙的议论,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感抒发,有的只是对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对现实世界和周围人群的凝视、观察、思忖与言述。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样貌,酸甜苦辣的丰富人生滋味,都被他纳入到诗性描述之中,他的诗歌,由此散发着人间烟火气和浓浓生活味,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景、能让人感触到生活的肌肤和现实的心跳的动人之诗。《鱼鸥飞过头顶》云:“鱼鸥飞过头顶/头顶的天空属于你/脚下的水面属于你/连我放飞的心情/此刻,也属于你//鱼鸥飞过头顶/你放飞的心情如我/身边有他默默陪伴/沐浴这晚霞的安宁/海风吹,轻轻的吹//远在深秋的海滨/我的心情与她有关/咀嚼着岁月回味……”这是对诗人工作和生活的滨海城市——湛江日常惯见风景的一种诗意描画,也是散逸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此外,诗人还在自己编织的分行文字里,将故土、亲人、朋友、同事以及身边耳熟能详的各种动物、植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都一一纳入艺术言说之中,从而将自我在现实之中丰富的生活情态与立体化的精神踪影有效地彰显出来。
其次是日常经验的诗意化。诗歌可以表现日常生活,但又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需要诗人对现实进行艺术的处理,借助修辞技法和形象化的语言将生活的真相与底蕴巧妙地折射出来。由此,好的诗歌常常是诗人对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经验加以诗意化酿制的结果。莫拉夫的诗歌,在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演绎上就做得相当出色。以《我看到花开花落》为例,诗人首节即云:“远远的在时光深处/我看到一树花盛开/漫天纷飞的蜂蝶/舞动着欲望”,春花烂漫、蜂蝶飞舞,这本是春天常有的景观,是我们在特定季节极为普遍的一种视觉体验,但诗人从花的盛开里,窥见到“时光的深处”,又从蜂蝶的漫天飞舞中,觉察到“欲望”的“舞动”,这就将外在自然与自我内心融贯起来,让日常生活经验闪烁出诗意的光泽来。中间一节写“花落”:“远远地在岁月深处/我看到一树花坠落/寒流呼啸不期而至/耍尽季节的威风”,也是主体生活经验在客体身上的透射,从而产生浓郁的诗意化效果。而对内在生命主体与外在世界客体之间纷然有别、各有规律的深刻认知,又让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季节转换,你不能/对落花指指点点/世时纷繁,你不该/为花开忘乎所以”。丰富纷纭的日常生活经验,通过诗人巧妙的处理与转换,在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之中得以精彩地敞现出来,诗人如此自然而然的“诗意的絮叨”,显然是厚实艺术功力的生动体现。
第三是情感表达的亲切自然化。在日常生活中,“絮叨”往往体现为言说者对亲朋好友的唠唠叨叨,是一种将倾听者视为知心人的话语表达方式。莫拉夫的诗歌也具有这种倾向,他始终将自己诗歌的阅读者视为朋友和知己,其诗歌“隐含的读者”往往有着亲人般的面影和朋友似的共情,这一美学预设,也使得其诗在情感表达的效果上显示出了亲切与自然的特色。《当默默地想你的时候》这样道来:“当默默地想你的时候/有刻骨铭心的喜悦/还有淡淡的忧伤//当默默地想你的时候/早春的花儿在绽放/花枝间鸟巢啾鸣//当默默地想你的时候/小溪的鱼儿相追逐/螃蟹扒洞修理窝//当默默地想你的时候/这个春天不期而遇”,全诗四节,以“当默默地想你的时候”为每节首句,形成一种铺排,将诗人的情感不断强化,而在诗人思念心仪之人时,周围世界也为之展现出靓丽妙美的情致来。读者读到这样的诗句,联想到那些熟悉的物境与人情,也会倍感亲切与温馨。
还有一点,就是诗语的平易化。日常生活中的“絮叨”,绝不是那种晦涩难懂之辞,也不是那种吞吞吐吐的充满暗示与隐喻的话语,而是浅近和通俗的言说,常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莫拉夫“诗意的絮叨”往往体现为诗语的平易化与通俗化。在莫拉夫的诗歌中,无论写景、忆人,还是叙事、抒情,都是用极为平实、极为通俗的语言来进行言说和表述的。他写“落叶”:“在深秋的黄昏,我/看见叶子无奈飘落/她火红火红的脸颊/已储满四季的岁月”(《秋叶脱落》),以通畅的语言表达了对于季节和生命的深切领悟;他写“睡莲”:“湖边睡莲/守着孤独的热闹 或者/过着十分热闹的孤独//她说:不,我至少可以/对我自己的影子/幽幽地说梦……”既是对眼前景的理性审视,又是对都市生活的某种反思;他向我们介绍他的农民大哥:“我的大哥/是个农民,一个地道的农民/他荒芜的额头,布满了/艰辛岁月刻下的沟沟坎坎/手掌心厚实的老茧/是无数犁柄锄把叠加的吻痕/佝偻的身躯,瘦弱的肩膀/如同,那架古老的牛车/如同那条坑坑洼洼的乡道”,用质朴的语言将一个勤劳憨厚的农民兄弟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诗歌,日益趋向于以平实通俗的语言来描写日常生活情景,正如著名雷平阳所说:“诗歌就是说人话。”可见,莫拉夫诗歌语言平易化的这种艺术选择,与当代诗歌的美学潮流是合拍的。
作者:张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