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雷、湿度、温度这就是气象学意义上最重要、最基本的数据。我们现在依然要通过这些数据来判断天气情况,当然现代有了相关的仪器,这些数据的记录也就更容易、更准确。但在古代呢?翻开《一只早飞千年的鸟:中国古代气象观测与测量科技》这本书我们知晓:在远古时代,“相风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带我们飞回千年,再现中国古代气象观测的科学之美、工程之美、人文之美。
中华民族对大气现象的观测、探索由来已久。“风起则云涌”,“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古人根据云的方向观测阴晴,用“天池盆测雨”测量雨量。在《西游记》中,玉帝给泾河龙王的下雨指令是:“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这么精准的测量就来自于“天池盆测雨”。天池盆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量雨器之一,与现代的雨量筒十分接近。而采取的“平地得雨之数”的方法,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雨量计算方法。
“灵香不下两皇子,孤星直上相风杆。”1976年,在河北安平县发现的东汉古墓中的一处壁画中,静静停留着一只待飞的相风鸟,它因风而动,随风而起。它是古人用来观测风的工具。
古人对气象的观测和探索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殷代,在甲骨文中有气象的文字记载。1944年,胡厚宣先生有《四骨文四方风名考》一文发表。该文首次提示了商代卜辞中的四方风名,并与《山海经》《书·尧典》等诸典籍中的四方风名相印证。
“白波走雷电,黑雾藏鱼龙。变化非一秋,晴明分众容。”《史记》中有记载,汉武帝的宫殿曾遭受雷击,而被烧毁。后汉武帝听从方士建议,将一个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屋顶上,这就是避雷针的雏形。
如何准确地表达湿度呢?现代有湿度仪,而在古代有“悬炭测湿”。把土和炭分别悬挂在天平的两侧,根据炭的吸湿性,空气潮湿,炭会吸湿,天平就偏向于炭。除了“悬炭测湿”,东汉的王充还提到了用“琴弦测湿”。而在之后的1000多年,欧洲才出现了“鲸骨测试法”。
作者:甘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