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人世间》第五集买肉那一段,感觉好真实啊。四毛八一斤的猪肉,应该是哪一年的事呢?
现在的年轻人是不知道了,猪肉四毛八一斤,便宜得不真实。但是那个年代确实是事实,而且光有钱不行,还要有肉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要说买肉,连饭都吃不饱。记得有一年过年时吃了一回肉,多吃了点,就拉肚子了。
读高中时,我走过教师食堂,看到老师买红烧肉满满一盘只要两毛钱。我闻到肉香味,口水直往肚子里吞。后来到黄石,我到食品厂搭伙,一盘红烧肉两毛二,也是一大盘子。那个时候我有余钱,月工资35元,几乎每周可以吃一回。
后来结婚了,自己开火做饭。我也几乎每月去买1到2次肉。我记得有一次是在大众食品店,就是现在的大众市场那个地方(钟楼附近)。我起了个大早去买肉,我去的时候大概是早上5点多钟。到现场一看,一长串的人正在排队。有个人插队,前面的人质问:你凭什么插队?插队的说,我昨天晚上就排了队的,我放了这个石头作记号,说着互相吵了起来。等到我排到窗口时,我后边一个人,手伸到我前,把篮子递到了窗口。谁呀?我向后一望,妈呀,二米多高的人呀!他是从山东被招到黄石市篮球队的。
那个时候物资匮乏,买什么东西都要排队。有的人,夏天支个门板或者竹凉板,再搬两条长凳,就睡在卖肉的地方,哪管蚊虫叮咬。冬天那可就遭罪了,冷得要命。条件好的还能弄个小木炭钵子,里面放几块燃着的木炭暖手,更多的是硬冻着跺脚取暖。
说这些,年轻人不懂的。还是说《人世间》吧,我看了一遍,觉得不过瘾,又重看一遍。对于这个电视剧,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真实,接地气,不愧是改编自梁晓声的茅盾文学奖作品。
剧中描述的四毛八一斤的猪肉,二十几块钱的工资,去供销社买东西凭票,这些都是时代的记忆,就像演员们采访时说的,时代不一样,但是情感是一样的。不要想太多,走进角色,找对角色情感的入口和出口,那就是人世间的人情味。
剧中人物周秉昆最令我感动。作为最平凡的工人,在木材厂、酱油厂干着最苦最累的工作。纵使在时代的变迁中,自身一次次经受着社会变革带来的碰撞,但是他始终为寻找出路执着地努力着。在最困难的日子里,自己的生存问题尚未解决、朋友们需要救助时,也能急人之困伸出援手,在不经意间显现出人性光辉。他身上有对朋友的肝胆相照,有对爱情的坚贞和义无反顾,有守在父母身边默默付出的子女责任和担当。尽管不曾是父母眼中最优秀的孩子,但他以阳光的形象展现着人世间的爱与善良。
周秉昆的形象不仅仅吸引了我,还激起了我对那个时候的回忆。之前四毛八的猪肉吃不起,但是激起了我奋斗的动力,我只有拼命读书,取得好的成绩,才能改变面貌。
观看电视剧《人世间》让我产生强烈共鸣,心绪随着故事的展开有起有伏,有笑有泪,在剧中角色里似曾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周家人和身边人经历人间苦楚,相互扶持走过风风雨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真情与道义、感恩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人世间大爱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剧中演员的表演充满真情实感,雷佳音、殷桃、宋佳、辛柏青、丁勇岱和张凯丽等一批优秀演员的真情出演,给世人奉献出了滋养心灵、温暖人心的《人世间》。我想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中国人,不自觉地怀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骨子里盼着国家发展好、百姓过得好,心怀着一种朴素的使命感。它就像一道光,必将激励着我们在这人世间向阳而生。
这就是我反复看《人世间》的感想,也是从猪肉4毛八一斤的回忆中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情感。
作者:周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