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堪称国粹。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骚坛诗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百唱不厌流芳百世的名篇。
纵观诗家之创作技法,无非是遵循“起承转合”结构方式以及立意高远、精准用词、严谨的平仄韵律、深邃的意境等基本要素。此外,有的词家还善于引经据典,以加重诗意的底蕴,使之耐人寻味。他们的诗作,或状物抒情,或引义寄慨,或低吟浅唱,或引吭高歌,或登临揽胜,或奉和念诵,各具特色,各领风骚,表达出诗人的家国情怀,唱响主旋律,释放正能量。这些丰富多彩的诗作,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欢歌,为英模喝彩,为时代呼唤,为家乡礼赞,恰似文艺百花园中一朵朵璀璨绽放的奇葩,争奇斗艳,使得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诗歌作品薪火相传,从而彰显诗歌外化于物内化于心的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
庆伟君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作家、诗人、书法家,几十年来从事文学艺术工作,长期浸淫在浩如渊海的书、诗、联、文之中,且具较深造诣,不失大家风范。他尤其对《易经》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著述颇丰。他是省、市、全国《易经》学会当之无愧的骨干人物。
《绿水源诗话》涉及诗歌创作的方方面面,我试图擒取其如何巧妙地以《易经》的象、数、理、义理论入诗的若干凡例作赏析。
《易经》为国之瑰宝,蕴含千万年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它的太极两仪、阴阳八卦、天地五行、天干地支等学说,可谓包罗万象,是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篇和方法论,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庆伟君在诗歌创作中,以“易论”入诗,作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这为诗人在创作中开阔视野、敞开心扉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作品集在文章布局、写作铺排上先列举《易经》原理,加以分析诠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再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格律诗或自由诗作佐证,说理清楚,论述透彻,说明有力。
例如:“得象忘言”入诗。庆伟君认为,诗歌在创作过程中,就不必过多议论,以“象”去说明所有的一切,让读者在领悟“象”的意蕴中获得“言”“意”的题旨。这个方法有的诗作者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运用到。庆伟君列举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佐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有几个“象”:在朱雀桥边,开着许多野草和花;与朱雀桥相邻的乌衣巷,败落凄凉的景象,呈现在斜阳残照里,往昔那里曾是开国元勋王导住过的地方,如今住着普通百姓人家;过去在王谢堂前筑巢的燕子,现在飞到寻常的人家来了。四句诗四个景象,表面平常,其实内涵极其丰富。作者极其精炼含蓄地进行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思绪和感慨。
上述这种匠心独运、唯妙唯肖的创作技法,恰到好处地凸显了“得象忘言”入诗的巧妙之术。
又如:“唯深通志”,是庆伟君从《易经·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语中借鉴而来的。他提出,应该用“唯深通志”尝试研究诗歌创作技法,以开发诗歌创作新的领域。“通”指会通、开通,“志”指心志、指思想。意思是说,只有研究周易中的深奥道理,才能会通天下人的思想。把上述这句话借用到诗歌中来,可以说,只有研究诗歌中深邃的题旨和意象,才能会通作者的思想感情。借用“唯深通志”之理应用到诗歌创作,源于庆伟君在数十年前一次“周易学习”中所悟到的易理。如:宋朝文天祥的《夜坐》诗:“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迟。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这首诗是文天祥的力作。德祐元年(1275)之前,文天祥被罢官,退归文山过闲适生活,但没能消磨他报国之决心。一、二句写天晚了,枫叶路上蓼花开得鲜艳;三、四句诗宿雁由远而近飞到江边,蟋蟀声四起;五、六句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行道遥遥无期;七、八句写立志报国,练功习武不懈,此处借用“闻鸡起舞”典故与《庄子·养生主》“望驰”典故,“闻鸡起舞”是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坐驰”是形坐而心驰,即心绪不宁静。诗的前半写景,后半言志抒情,情真意切,忠肝义胆历历在目。在创作中,有诗的思想深奥——言志,才会通幽明,通天下。这是“唯深通志”的道理。
“诗言志”,庆伟君举此易理“唯深通志”入诗,它的思想性、艺术性深蕴其中,通志这个“志”是诗的题旨,是诗的灵魂,是诗的最高境界。它极大地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真谛。
再如:“选择角度”。庆伟君认为,这是作诗的关键。作诗的角度选择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诗的成败。诗于对应物的描写,有多个角度可以选择,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有侧有正,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从不同角度观察对应物,会有不同层次的形象及其审美效果,角度的选择虽然是主观的,但从正确角度观察对象,就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精神、风貌及内心世界。你选择的角度越好,观察对应物的形象越清楚,感受到对应物的神志,形象就越突出,可以说,角度的选择是诗作者在创作中压倒一切的要务。不会选择角度就不会写诗,古今无一例外。那么,角度怎么选择,请看两首同题诗。《春雪》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东方虬(汉朝东方朔后代,唐武后朝任礼部员外郎)写春雪,写早春正月;韩愈写春雪,写早春二月,这是一个角度选择问题。正月春天与二月春天,不论气候还是春景大不一样,诗人为了不重复别人写过的景物,就必须把所描绘的景物翻过来倒过去地观察,选择从哪个角度入手,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又如四个人写梅花。庾信:“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着衣单。”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春信今年早,江头昨夜寒。已教清彻骨,更向月中看。”陈亮:“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以上四首梅花诗,庾信写梅花可爱清高的品格;王安石写梅花孤傲的品格——是自己的化身;陆游写梅花的美丽形态与品格;陈亮写梅花的品德及意志。四个人同写梅花,角度选择不同,表现手法有别,写出的作品都是名篇力作。
至此,可以说,角度的选择关系到诗的立意、立象;关系到诗的实际描写;关系到思想的阐发和意志的表达。可见角度的选择对于写诗何等重要!
庆伟君在诗歌创作技法中,除在上述诸方面不断创新求变,别开生面地巧妙运用易理入诗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独到见解,有许多启示和经典论述,在此不必赘述了。诚然,在诗歌创作技法中,于我之见,还须遵循诗歌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不要在毫无依据的情况下轻易地改弦更张,以免造成牵强附会。还是那句老话: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一种创新技法是否成功,必须看它是否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可受制性,并且有待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反复地加以检验和印证。
类似“话说”的文章很多,各有所长。而《绿水源诗话》的最大特色和可贵之处是以易理入诗,开创学习诗歌创作技法之先河,弥足珍贵!该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格调高雅,亮点纷呈。还有理论高深、信息量大、指导性强、实用性广,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诗歌创作教科书、工具书。它的诗歌创作技法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它的面世,倾注了庆伟君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凝聚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诗歌创作技法的勇于探索和自觉尝试的精神,对文学艺术孜孜以求的态度,对学问的研究的坚心和毅力是值得人们称道的。
作者:冯兆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