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代研究者主编的《青箱集剩》校注版本。
容县石寨王氏,始自元朝至正年间容州同知王念九。“王念九是当时广西著名的诗文家和学者,为官清廉,博学多才。”(见余谨、梁扬主编《青箱集剩校注》)出于对都峤山的热爱,王念九任满后落籍容州,定居石寨。而他树立的清廉重教的家风,也随子孙繁衍传承至今,使得都峤山下文人辈出,文风蔚然。笔者近年来的整理发现,至清末有诗文传世的石寨王氏先贤有11人,传世作品超过21万字,是一个成果丰硕的诗人群体。
相期各励岁寒志
桃李如今好当风
《青箱集》《菉猗园初草》《峤音》《十省游草》《宦草》《丛溪集》《海棠桥词》《红豆曲》《献梅诗草》等等,这些石寨王氏诗人创作的诗、词、曲、赋,数量大,水平高,为许多名家推崇。清道光二年,翰林院武英殿纂修、通政使司通政使张鹏展编纂的《峤西诗钞》,收录王惟道、王惟舆、王贵德、王作新、王维新等人的诗歌29首。道光十六年,诗人、学者、广西巡抚梁章钜编辑《三管英灵集》,收录王惟道、王惟舆、王贵德、王作新、王英敏、王宰等人的诗歌101首,王贵德的诗歌被单独立为第六卷。晚清四大词人之况周颐编辑《粤西词见》时慨叹:“(王维新的)《海棠桥词》,惜未得见。”民国时期,叶恭绰编辑的《全清词钞》收录王维新词《翠楼吟·殿角》。陈柱选编的《粤西十四家诗钞》中,容县有三家,分别是王贵德、王维新、封祝唐。吕集义编《广西诗徵丙编》,收录王贵德、王维新的作品。凌景埏、谢伯阳编辑的《全清散曲》收录王维新的传世散曲。当代王起主编的《元明清散曲选》选录了王维新的散曲。刘柯选编《古典文学大观》,收录了王维新散曲《懒画眉·晚泊》。韦湘秋著《广西百代诗踪》、《广西历代词评》,有专门介绍王惟道、王惟舆、王贵德、王维新作品的章节。因为《红豆曲》,王维新被称为中国散曲史上最后的一颗明星。
“相期各励岁寒志,桃李如今好当风。”(王维新《答覃爱吾远别离》)容县石寨王氏诗人群体的作品能历经时间的筛选,跨时代的入选省级、国家级文学作品汇编,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创作水平,更为他们的家族、家乡带来了永远的光荣。石寨王氏有了他们,“诗词之家”当之无愧。容县有了他们,“诗词之县”当之无愧。
地连远树开深碧
天带晴云起蔚蓝
明代广西著名的诗人有容县石寨的王惟道和王惟舆,他俩是王念九的孙子。王惟道于朱元璋洪武十八年(1385)考中进士;王惟舆于建文元年(1399)考中举人。王惟道曾任江西参政,王惟舆任刑部员外郎。而他俩的下一辈中,又出现了王希渊和王希仲两个举人。他们弦歌相继,一个文人世家在都峤山下勃然兴起。
王惟舆的七律《登都峤山》云:“地连远树开深碧,天带晴云起蔚蓝。瑶草未须幽涧拾,山花且作曼陀参。光分怪石惟看月,水绕寒林自结潭。垂老几能穷浩渺,悬崖好筑寄生庵。”站在都峤山顶,广袤碧绿的原野,白云飘荡的蓝天,拓宽了人的视野和心胸。看见了世界的深邃博大,认识到生命的短暂渺小,努力吧,时不我待。
高歌放眼吾谁似
宗悫长风快壮游
1618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一名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容县南门绣江码头登上了一艘官船,船头飘扬着举人进京赶考的旗帜。年轻人踌躇满志,放声高歌:“日落澄江烟满洲,帆开绣水暮云流。青山敛黛迎新露,红树蒸霞艳早秋。万里客程今夜月,一樽清兴此行舟。高歌放眼吾谁似,宗悫长风快壮游。”(王贵德《初发容江》)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叫王贵德。
王贵德(1596-1652年)字思本,号正源,容县石寨人,明末清初诗人,“(作品)有公车、燕京、冈州、叙州、端州、金堂、麻阳、家居各册,尝编体为《青箱集》,后大半沦亡。至七世孙维新订为《青箱集剩》四卷。”(王维新《先大夫正源公述略》)
《青箱集》收录诗歌440多首。“青箱”,指世传家学。
《青箱集》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其“公车诗”记录了玉林举子进京赶考的艰苦历程。
明朝乡试通常在子、卯、午、酉年的秋季在各省固定考点举行,称为“秋闱”,考试通过者称为举人。举人就可以乘坐官府安排的车马舟船参加次年(丑、辰、未、戌)春季在京城举行的会试,考取进士资格,称为“春闱”。广西地处偏远,当年玉林到北京有七千余里。举人们必须马上迎着瑟瑟秋风出发,“于驴背船唇不忘篇什”,赶考次年“春闱”。
王贵德在诗中记录了这样的一条线路:北流江——浔江——西江——北江——南雄珠玑巷——赣江——鄱阳湖——长江——京杭大运河——北京。这条线路只有在南雄翻越大庾岭进入江西的时候需要坐牛马公车,其他路段都可以坐船。总体平稳的船比颠簸的牛马车舒服,所以,这是一条最优化、最常用的路线。这样,玉林举人就从秋天走过大雪纷飞的冬天,在途中迎接新年,走到春天,进北京参加考试。考完后,当官者赴任,落榜再战者回家,回到玉林已是烈日炎炎的夏末初秋。
七千余里的风餐露宿,似乎与流放发配极边没有什么区别。万一水土不服,就有客死他乡的至险不测。有书记载,仅容县一地,就有明朝苑马寺监正何与高在北京病逝,清朝黄鹏奋和封祝唐两位进士在进京路上病逝。所以,玉林举人进京赶考就是精神意志、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一次全面考验。但是,王贵德、王维新等人在这条赶考之路上走了三回。
我岂真爱闲
世务不与关
《菉猗园初草》汇集了清朝诗人王维新十九岁前创作的诗歌。王维新(1785-1848)字景文,号竹一。他家经济拮据,王维新中秀才后都要参加体力劳动,因此,他的菉猗园并不是什么花园、庄园。“竹树绕屋庐,江村旧祖居。”以此推测,菉猗园就是他的家,名字可能源于《诗经·卫风·淇奥》之“瞻彼淇奥,菉竹猗猗。”你看那江湾边的竹林,是多么的茂盛,富有生机!有竹林就有人家,今天玉林的很多地方还是这样。但王维新在蝶舞蜂飞的菜园里,展开了文学创作的翅膀;在嘤嘤其鸣的竹林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友情。
同邑解元覃武保说“景文之《菉猗园初草》,以情人发为情言,所谓情至而文生也。然则景文之诗,固可以情尽之矣。时而雍和春之情也,时而蒸发夏之情也,时而萧疏秋之情也,时而惨淡冬之情也。且时而妩媚闺阁之情也,时而寥寂逆旅之情也,时而奋扬廊庙之情也,时而幽静山林之情也。且时而刚直忠臣之情也,时而绵挚孝子之情也,时而悲愤骚人之情也,时而侠烈志士之情也……或遇,则为报国情、建绩情。不遇,则为泉石情、著述情。”
“我岂真爱闲,世务不与关。”(王维新《岁暮吟》)王维新的各种思想感情在这块小菜地里生根发芽,至今还在录有200多首诗歌的《菉猗园初草》里吐露芬芳。
调琴古润山皆应
洗砚丹溪水不浑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静洁的学习环境,王氏家族在都峤山上开辟私塾——王氏山馆。王维新先在那读书,后来在那教书。山中岁月是让人心旷神怡的,一句“调琴古润山皆应,洗砚丹溪水不浑。”(王维新《都峤读书》)就表达了他当时悠然自在的心境。如果以王维新出任武宣教谕为下山的节点,那么,他就是一个在都峤山的碧涧丹霞中飞翔了20多年的精灵。他在山顶上仰望河汉繁星,写成天文历法著作《天学钩钤》;他在山谷幽兰旁抚琴而歌,写出音乐研究专著《乐律辨正》;他在丹崖间奔走跳跃,编成6卷《都峤山志》,更留下了一部动听的诗集《峤音》。
松滋令陆锡璞说:“容县竹一先生,星历外留心乐律,尝著有《辨正》二卷,出以示璞。大意谓:中声非专指黄钟,并解明史记五声各数,破淮南子变徴变宫之谬,更及琴笛各法,而皆准以自然之元音。”王维新有专门分析琴曲《平沙落雁》的诗文。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翠兰说,王维新对明末清初传入我国的西洋击奏弦鸣乐器“扬琴”表现出开放与认同的态度,在嘉道文人中是比较少见的。
竹外一声莺悄
约略江南春晓
《海棠桥词》是王维新的词集,原分6卷,收录520首词。不论是数量、质量,还是词论,王维新都为广西乃至全国词坛增添了独特的内容。
王维新在《自序》中说:“系海棠桥者,以吾粤横浦有是桥。昔淮海秦先生被谪时日从酣咏醉乡,所谓‘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者是也。”宋代词人秦观贬谪横浦(现横州市),后死于藤州(现藤县),深刻地影响着宋元以后的广西文人。王维新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秦观南谪横浦,“是固词学初南之日也。闻风兴起,岂第当在我也哉。”王维新去横州海棠桥吊古,步秦观韵填了一曲《醉乡春》:“竹外一声莺悄,约略江南春晓。缓步过,旧桥头,难道海棠偏少。雅与祝生谈笑,绿酒盈坛任舀。醉吟去,几经年,溪声浡汩江声小。”
有清一代,在古典小说的辉煌中,填词开始走向低谷,但词论却慢慢兴盛,词家各抒己见。王维新在《竹一词话》里说:“诗忌纤,惟词不厌,又语有长短,可以发泄胸中,故不得志于时者多喜为。但变轨当宋末已极,降此浸失其雅矣。《草堂》大略以五十八字内为小令,九十字内为中调,余为长调。然属意分,不如钱莼,但以字数多寡为叙。至朱竹垞所辑更长短不论,尤觉便于编年。”这些敢于批评的词人,亮出自己的立场,对别人的观点发表不同意见,扩展了词论的内容,推动词论走向深入。半个世纪后,终于迎来了词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之《人间词话》。
镂玉曾工两宋词
又将红豆谱相思
王维新的《红豆曲》,收录小令38首,套曲31套。《全清散曲》中收录作品20首(套)以上的不到20人,因此,从数量而言,王维新就堪称清朝散曲大家。由于王维新精通音乐,其散曲用语之清丽、音韵之和美在同时代中更是罕有其匹。王维新挖掘农村教育题材,把它们引入散曲,深度拓展了中国散曲题材的内容,这个贡献在中国散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浙江桐乡沈鸿曾评价其“镂玉曾工两宋词,又将红豆谱相思。”
而传统的景物、爱情、抒怀等题材,在王维新笔下就变得更加清丽闲适。他的《南南吕·懒画眉·晚泊》云:“市门临水柳依稀,向晚人声渐欲微,阿谁沽酒认青旗。小桥断却浑难至,一树红棉伴钓矶。”
一树红棉,一堆石头,一湾碧水,一行烟柳,一面青旗,一座断桥,一抹夕阳,一片宁静,还有一个在晚风中晃动的酒壶。
文情似水流无滞
帆影随风去未休
王宸(原名醇),字统正,号望卿。生于嘉庆辛未(1811)年,贡生,私塾教师。王宸“自少笃学嗜诗,与诸昆季齐名黉序。伯兄随乐,仲兄松林,叔兄云峤,诸先生均有诗草藏于家”,真个是书香门第!临桂进士李光瀛称赞曰“五色笔从冰碗涤,一家人在玉山行。”
“文情似水流无滞,帆影随风去未休。”(王宸《听月》)乡贤李毓英说:“望卿以年逾知非,裒其旧时所著《献梅集》,删繁去芜,厘为若干卷。自道光戊申以前,清和咸理,所作皆和声鸣盛之音。己酉以后,时际艰虞,所作悉忧时伤乱之什……望卿情深文明考律,正声宫商素叶。近以遭时不偶,感慨忧劳,而肆好其风,不失温厚和平之旨。知其谙练阅历,所养弥纯,因以想见家学渊源埙篪迭奏者,尤为自成一家之言。”
王望卿的《献梅集》(又名《献梅诗草》)有6卷,他以诗歌的方式,记录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玉林地区诸多历史事件的细节。
“葑田几稜菜花开,双浆如凫下浅淮,推篷忽见好山来。”(王维新《维扬里河》)让我们搭乘王氏先贤精心雕琢的画舫,推开一扇历史的篷窗,沿着亘古奔流的绣江逆流回溯,来一次穿越时空的诗词之旅吧。
作者: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