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新作品集《菉猗园初草》。
本人老家容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乾隆版《梧州府志》中曾这样介绍容县:唐立五管而容居其一,岭表之间推为巨镇。天宝时领十四州,上元时领十三州,宋复置容州,犹隶十属总辖,尊严非复岩昌阴石之旧也。明始降为县……志称人重廉耻,士尚学问,宦游者慕清节,林居者耻干谒,于今验之,益信!”——其中对容县人格的描述:人重廉耻,士尚学问,宦游者慕清节,林居者耻干谒,意谓人们普遍看重廉耻,士人崇尚学问,当官的追慕清名,不贪赃枉法,隐居者耻于乞求拜见别人。现在数百年过去,容县人也依然秉承着这些美德。
数百年来,在“士尚学问”方面,容县确实一直有人以此自恃,闭门读书,潜心写作,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传颂一时的佳作。王氏一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姓是我国排名最前的姓氏之一,人口众多,达9000余万,只是容县的王氏较少。人虽不多,却崇文重教,历朝历代多有文名,真正体现了他们氏族中那副对联:辅国有先声,宋相元藩明督抚;传家无别业,唐诗晋字汉文章。联中后句显然指汉代王粲、晋代王羲之父子、唐代王勃、王维等,都是名传千古的大贤。
容县自有史记载以来,王氏一门中能文善诗者甚多,且有诗文留传至今,比如元代的王念九,明代的王惟道、王惟舆、王贵德,清代的王维新等。他们的作品,感时伤怀,叙写性情,记录了他们那一时期的时代流云、乡间风月和自己的心情履迹,有着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审美体验,既为清代的况周颐、郑献甫等名流巨擘青眼所加,也为现代人所看重,被众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和评论。
其中我不得不提到一人,那就是韦湘秋先生。先生是桂平中沙人,他的家族为当地大户,民国初年建了一幢规模宏大的尚德堂,富丽堂皇,实乃大容山下一钟鸣鼎食之家,先后走出了一批革命家和艺术家,先生即其中佼佼者。20世纪八十年代初,先生在玉林地区文化局副局长任上兼任《金田》主编,把我调进《金田》编辑部。那时《金田》杂志敢爱敢恨,刊发了一批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作品,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不久,他调到南宁师院(现南宁师大)图书馆任党支部书记。这个调动对他这个爱书之人来说,实在是个最好的安排。此后他一直安于这个位置,潜心读书写作,对广西的地方历史文化和文人创作做一番深入研究,筚路蓝缕,孜孜不倦,先后写出了《广西百代诗踪》《广西历代词评》《历代广西状元评传》等一系列著作,于八桂大地开了以专著评价本地文人创作的先声,在广西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眼下雷达先生辑录的这本《广西容县王氏名人诗词集》第二卷,收集了众多论者评介容县王氏诗词创作的文章,其中就有韦湘秋先生的文字。这类辑录工作,无论对容县王氏诗词的鉴赏还是传承,有着承先启后、以开未来的意义。这些研究者,无论是大专院校里的学者教授,还是社会上的文史爱好者,显然对王氏诗词创作都有着共同的喜好,雷达先生的辑录,使得这些喜好第一次集中展现出来,显示了多年来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于容县的历史文化研究实在有着重大的学习与借鉴意义。
集中,郑献甫论王贵德:“先生当明之末造,崇祯时官既不能达,永明时事又不可违,遂以孤臣作完人,卒于家,抑郁之气,危苦之心,每乘吟咏而露者,如故家陈设,瓦当石鼎,皆非世匠所撰。又如高士营构,蓬门花径,亦非世俗所到。”谢明仁评价王贵德的诗歌:“一扫公安派和竟陵派创作的不良习气,充溢着忧时爱民之情和抑郁危苦之志。”黄蝶红评价王维新的诗歌:“涉及的题材领域是比较广泛丰富的,他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秀丽河山、田园风物的诗篇,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广西清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梁扬评王维新的散曲:“在内容上既全面继承了言情、写景、咏怀等传统题材而能别开生面,变出新意,又能大胆创新,对传统耕织题材进行深度发掘,在村学里塾教育板块做足文章,对清代散曲题材内容进行了全而新的开拓。”徐秋明评价王维新的词论及创作:“较多地受到了婉约派词的影响,并发展了婉约派的词论,尤其他对词的特征及运用方法分析得很细致,如‘诗忌纤,惟词不厌’的观点,比前人论述得更具体。”……
如果王氏诗人知道有那么多后人对他们的创作作出如此积极的评价,实在应当含笑于九泉了。
作者:潘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