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二字,最先记载于春秋末期的《周礼》。古人对夜晚神秘的月亮十分崇敬,所以一直到秦汉时期,中秋依然以皇家祭月为主。民间百姓与之毫无瓜葛,直到市井繁荣、民风开放的唐宋时期,中秋节才作为一项传统在民间庆祝。古代文人骚客留下许多中秋节脍炙人口的诗词,既寄托古人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憧憬,又表达了对亲人和好友深深地思念。
北宋词人柳永《秋夜月·当初聚散》这首词中,“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盈盈泪眼。漫向我耳边,作万般幽怨。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见。待信真个,恁别无萦绊。不免收心,共伊长远。”词里吟诵出对风花雪月和美好爱情的向往。柳永在这个月圆之日望着夜幕下窗外的一轮明月,情意绵绵,思绪翩翩,愁绪万千:两位相恋的爱人,因相隔遥远,即使两心相连,也无法心心相印。这样难舍难分的纠结,实在让人嗟叹!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嫦娥》诗中借嫦娥奔月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后羿与嫦娥的唯美爱情,因嫦娥偷吃灵药,羽化登仙而天地永隔。年年中秋,今又中秋,诗人通过追忆凄美忠贞的爱情,表达了对自己对爱情向往和孜孜不懈的追求。
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五言律诗《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中:“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高尚情操的追求,中秋之月本身是非常纯洁和美好的自然物,诗人将其与现实进行对照,看似描述景物,实则借物抒情,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亲人和好友深深地思念,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北宋文豪苏轼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道: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在中秋月圆之日,孤身一人独处异乡而产生的对亲人一种发自肺腑的思念,文笔绮丽,情感真切,被后人广为流传,遂成为中秋缅怀亲友的佳作。
这个草木摇落的中秋节,古代文人骚客留下的无数古诗词,让人感动是萧瑟还是浓烈,是寥落还是热闹,是冗杂还是丰富,全在个人的感悟中。中秋节古诗词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
作者:陈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