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底该怎么读?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早读、午读、夜读,讲的是读书的时间;略读、细读、精读,讲的是读书的方法;车马上读、就枕前读、如厕时读,讲的是读书的场合;为“千钟粟”而读、为“黄金屋”而读、为“颜如玉”而读,讲的是读书的目的。
我想谈谈的是读书的心态,或者叫读书的心境。
我认为,要以“领书”的期待来读书。记得以前上学时,特别是小学那会儿,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心中无限期待的一件事,就是早点领到新书。那时候,只见一摞摞花花绿绿、油墨馨香的课本,整整齐齐地码在讲台上,吸引着全班学生的目光。老师们依照学号挨个发书,那些排在前列的同学,只待老师叫出自己的名字,便一个箭步飞奔上前,双手稳稳地托住老师递过来的书本,生怕它们滑落在地。有个别性急的,往往等不及回到座位上,就心急火燎翻开了,眼睛快速扫描着书里的精彩内容,满脸浮现起抑制不住的欢欣。由于我的学号靠后,总是倒数几个领到新书的,那种等待的滋味,真叫人焦躁不已。领到新书的一刹那,心中的一块石头方才落地。不管是《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封面、扉页、插画都令人深深着迷。发完书后,教室里非常安静,原来大家都在迫不及待地阅读新书本,满屋浮动的新鲜油墨味,和偶尔响起的细微翻书声,成了记忆中长久挥之不去的温润画面,每每想起来,都觉得幸福盈盈。一本新书潜藏着一个未知世界,写满了深不见底的期待,指引我们去窥视、去探究、去发现。倘若出走半生,还能永葆这种归来之心、年少初心,把遇到的每一本书,都当成学生时代新领的课本来读,我想阅读的意趣与收获自不待言。
我觉得,要以“借书”的紧迫来读书。“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的关于读书的切身感触,劝人惜时读书。一本书,如果是从别处借来的,心里必然惦记着归还日期,肯定会争分夺秒,甚至通宵达旦地阅读,这样才能在承诺之日如期还书,不至于失信于人,或者书未读完心有余憾。如果这本书是自己买来的,极有可能是另一种命运,它要么被原封不动地端坐于书架之上,要么被翻开几页后就遗忘于角落之中,或精致地装点门面,或可怜地沾满尘埃,书的价值与功用沦落殆尽。一本书的两种命运,折射的是读书之人紧迫与否。书若是别人的,必然担心“今日存、明日去”,只有废寝忘食读完才能了却心愿,断然舍不得束之高阁。书若是自己的,则常常自我安慰“来日方长”,总想着无论何时读都可以,由于少了这种紧张和急迫,很多书都读不进去、坚持不下去。正如袁枚先生所感,自己年幼酷爱书籍,但家境贫寒经常无书可读,所以只要有书读就认真深思并努力记住,做官以后虽有钱买来满满当当的书,却时常被灰尘所覆、蛛丝所蒙。我们不妨多一些“借书”的假想,为每一本书都假设一个归还之期,这样应该就会目不旁视、手不释卷了。
我提倡,要以“淘书”的欣喜来读书。读大学时,学校附近有一家颇具规模的旧书市场,紧挨着菜市场,一边烟火气,一边书香气。旧书市场里排列着几十个摊位,皆“汗牛充栋”般堆满海量书籍,其中不乏老版书、绝版书。周末逛旧书摊,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那时的我怀着“淘宝”的心情,脚步在书摊前悠然穿行,目光深情地划过书本,遇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则停下来、蹲下去,双手抚摩书页,仿佛遭逢一位多年的旧友,那种欣喜自肺腑深处而来,虔诚而直接。旧书市场不仅书本众多,而且价格便宜,我常常欣然前往,往往满载而归。对那些精心淘来的书本,自然如宝贝一样珍视,不单及时翻阅、认真品读,更是用心收藏,久而久之成为一笔难得的财富。随着科技进步、网络发达,网上书店应运而生,淘书大行其便,一些梦寐以求的版本在点击之间即可收入囊中。淘书、得书、读书,让人真切地感到犹如春风拂面、夏雨落田、秋果满枝、冬阳高悬。
读书是一场自我救赎。让我们多一份期待、多一份紧迫、多一份欣喜,则读书的心情爽朗、心态端正、心境高远。
作者:谢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