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曾说:“一朵花开有一朵花开的因缘”。缘到了,遇见了,花蕾自然展开了笑颜,所以我相信所有的遇见皆是因缘。当我在如水的月光下,遇见苏沧桑的著作《遇见树》,我被她的“遇见”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灵魂也随同作者一起去遇见了海岛的山山水水,江南大地的古镇古迹,西北塞外高原的苍茫……
《遇见树》,是当代散文名家苏沧桑继《纸上》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又一部精品散文集。分为五个部分,贯穿着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罗丹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苏沧桑的作品是有“性格”的,因此我喜欢她的作品。她的文字细腻、温婉、柔美,如琴弦上悠扬的乐声,又如青花瓷诱人的光泽。在意境的塑造上蒙太奇的切入手法,让人身临其境。拟人和通感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颜色似乎有了温度,声音似乎有了形象,冷峻似乎有了重量,从而使文章有了更加丰富和强烈的美感。
“盛夏七点钟的阳光照在雕花旧木床上,照见尘埃在光线里浮沉,水母般忽明忽暗,也照见一个女婴的落生。如同一颗种子,被飞鸟衔来,又随意丢弃……”
苏沧桑的散文语言充满柔美,同时也蕴含着凝重、沉厚、坚韧和力量。她将人本思想、理性精神、责任意识、生态良知、终极关怀等现代精神因素植入自己的散文创作中,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恢宏的精神格局。
“可是,在动物的世界里,为什么不争不抢,就会失去尊严,甚至存活的机会呢?就会被说‘没用’呢?……”
这一连串的拷问,不值得现代人深思吗?
有爱就有一切,苏沧桑就是一个为爱而活着的女人,她爱家人,爱文学,爱苍生。《遇见树》这本书里,始终贯穿着爱这个主题。无论对普通劳动者,对大自然,还是对小生灵,她的散文里都有一种深沉的大爱和悲悯情怀,让人读后唏嘘不已,甚至落泪。在文章中她对山道上艰难爬行的骡子这样写道:
“我呆立很久,觉得它们特别可怜,同时心里生出敬意,多么像负重前行的人们啊,多么像夏履镇想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好的人们啊。”
而她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曹燕燕的描写,让我看到了社会上有这样一群特殊职业工作者,他们为了让更多患者获得新生,默默地奉献自己,长年累月地在家庭、医院、殡仪馆、遗体捐献者家属之间奔波,牺牲了自己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他们是值得社会关注的人。作者在体验他们工作的同时,也发出了这样的呼唤:
“我只是远远地观望,浅浅地接触,自始至终,我与手术室都是一窗之隔,而几乎每天直面这一切的曹燕燕,她曾经度过多少个这样的长夜?这个在暗处默默执灯的隐身人,谁来照亮她?”
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情是我们的梦。如果说文学是漂泊游子的人生驿站,那么乡土就是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宁静港湾。在《遇见树》这本书里,最吸引我的是故土篇。在《梦树》《十字街》《海上千春住玉环》等文章里,我遇见了美丽的玉环岛,作者娘家小院的桂花树,走遍大半个世界的老父亲,散发着人间烟火气的十字街。故乡是她挥之不去的情怀,也是她创作的根。那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亲人,都是她梦中的牵挂。一碗海鲜面,端起的是满满的爱,放下的却是浓浓的乡愁。
“岁月怎么只有昨天和今天,中间那些日子呢,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多少年后,当我回到故里,他们在哪里?还有谁再为我烧一碗海鲜面?”
与以往散文集最大的不同,本书在装帧设计上精美别致,封面以西藏林芝嘎拉村为背景,雪山、湖泊、绿地、桃花、彩色的经幡和悠闲吃草的奶牛,宛如世外桃源,让人感到宁静圣洁。书中的五十幅精美图片,是摄影家朋友、家人和作者自己所拍,对应三十余篇精选美文,相得益彰,大气磅礴。既养心,又养眼。
“生命是无数场偶然的遇见和告别,是我与世界万物深情的羁绊,也是我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沧桑的世界,让这些从作者心中流出来的文字,带你遇见树,遇见万物,遇见心中的桃花源,遇见最好的自己。
作者:陈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