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刘亮程说:“土地会像长出麦子和苞谷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李娟,就是这样一个言说者。”李娟以一种个性鲜活的方式,看取边塞人民的生活状态,观察边塞人民的生命态度,探索边塞人民的价值观念,也惊异、也慨叹、也感动、也凝思。李娟的叙述来自她的记忆深处,以及那片广袤沉静而丰腴的土地。她记住的,恰恰是易被人们所遗忘的一切——那些正被现代文明分分秒秒侵蚀的、某种古老的民间传统。《羊道三部曲》正是李娟深情言说阿勒泰奇景的代表作。
《羊道三部曲》为李娟非虚构长篇散文,分别是《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这是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甘愿沉寂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逐水草而居。从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绵延千里的跋涉。一年365天,几乎得不到片刻停歇……”李娟以平和悠长的笔调,记录哈萨克族牧民在高山草原牧场的生活日常,原生态为我们呈现羊的命运以及围绕着羊的牧人的命运。
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有过一段阿勒泰牧场上的生活经历。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李娟在新版《羊道三部曲》序言里写道:“其实这些细微之处,改不改的可能对阅读没多大影响。但我在这方面实在有强迫症,眼里容不得沙子。”《羊道三部曲》中上演着从春到夏、由秋入冬牧人不停搬迁的场景,也描摹出北疆草原雄奇壮美的风光。李娟以细腻真实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牧民的朴素生活和民俗风情,也隐藏着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细腻思考。
在《羊道三部曲》中,绿草如茵、层林尽染的牧场是作者大肆渲染的风景,这片牧场上的四季变换、风霜雨雪、一草一木、昆虫鸟兽等都是作者关注的对象,她在这些自然形象的书写中寻找的是一种自然精神,同时也向自然表达了自己虔敬的心意。“光秃秃的砂砾坡地连绵起伏,阴影处白雪厚积。遥远而孤独的羊群在半山坡上缓慢曼延,倾斜的天空光滑而清脆。吉尔阿特的确是荒凉的,但作为春牧场,它的温暖与坦阔深深安慰着刚从遥远寒冷的南方荒野跋涉而来的牧羊人的心灵。”《羊道·春牧场》开篇一段清新的书写,交代了李娟与扎克拜一家目前生活的周边环境,春天的气息已经慢慢发酵,“白色的芨芨草丛在大地上稀稀拉拉扎生出纤细绿叶,灰绿色野草稀稀拉拉冒出细碎的点状叶片。尤其在低处的水流和沼泽一带,远远看去甚至已涂抹了成片的明显绿意。春天的大门看起来还未完全打开,积雪也正慢慢消融,但这些大自然赐予的生机与希望随处可见,并且感染着踏上春牧场的所有牧民”。
从春牧场的生机盎然到夏牧场的变化多端,李娟与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空间也随之变换,作者关于自然、生命的思考也随之流动。在《我和扎克拜妈妈的一天》中,作者独自外出散步,走到小路尽头,“眼前突然出现一大片整齐笔直的杨树林。林间堆积着厚厚的落叶,脚下触感柔软又神秘,像这落叶覆盖的是一个嘴唇。若找到它,吻它,就会令更美好的什么事物苏醒过来”。在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历程中,作者收获了一颗平和自然、洞悉生命本真的心灵,因此,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李娟都能赋予它们最真实、最生动的模样和姿态。所以,《泡泡糖的事》里会有如此意境:“天气很少那样晴朗温暖。天空已经蓝了一整天了,只在中午最暖和的时候形成了一点点云。但是下午起了大风,又把天空刮得干干净净。我们望向门外,远处高耸的山石上,我们雪白的头山羊正站在那里远眺着什么,纹丝不动。更远处森林蔚然,岑静凝重。”
阅读李娟的《羊道三部曲》和《冬牧场》等作品,读者仿佛在与哈萨克族牧民一道重温四季转场的真实过程,令读者感受到应接不暇的惊奇。率真淳朴的人情,自然原始的生态,奇幻美妙的风景等,我们感受到单纯的美,洁净的美,人的天性的美,不仅被深深地吸引、被陶醉,而且对创作了如此美文的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敬佩。李娟笔下的草原不仅仅是牲畜生存的地方,更是人们诗意栖居的地方。自然的严酷与优美,生命的坚韧与脆弱,生存的艰辛与欢愉,在李娟的讲述中难解难分。李娟用充满诗意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田园牧歌式的游牧生活,这为现代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作者:胡胜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