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老师的花》
作者:刘崇善
刘崇善是一位年届90的著名儿童诗诗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他钟爱儿童诗,几十年不改初衷,践行自己的儿童诗主张,“努力去写让儿童看得懂,反映儿童生活,表达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的儿童诗”。近日,读到他入选“童诗百年”书系的儿童诗集《献给老师的花》,这是一本情真、意深、巧思,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的儿童诗集。
《献给老师的花》精选了刘崇善创作的儿童诗69首,他的儿童诗的显著特点,就是从儿童出发,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游戏、友谊,以及他们的苦恼、焦虑、渴望、理想等,在这本诗集中都有所表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和精神风貌。
儿童诗要抒儿童之情,寄儿童之趣,刘崇善特别注重诗的取材和构思,虽然儿童诗的题材并不受限制,但各人的着眼点和写法却不同。
刘崇善的儿童诗,写山并不就是“山”,“我从公园里的假山起步,/快把面前的道路缩短,/‘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越高越险才越想登攀。”(《登山遐想》)从人与山的关系中,突出儿童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
写湖也并不完全是“湖”,既有自然界湖的存在,又有儿童在面对它的感受和愿望,“该不是我的幻觉,/湖上闪过船影,/白帆在蓝天上飘,/船在星际中航行。”(《湖中幻影》)
同样,写花和草也不只是花花草草,“花的根须扎在我们心底,/我们是繁花似锦的一代”,“一年四季,/万紫千红,/春天始终与我们同在”(《花的世界》);“姐姐爱花,/我爱小草”,从“小花和小草,/它们亲亲密密多好”,联想到他和姐姐亲密地“手牵着手,/洒下一路的笑”(《爱好》)。
儿童诗可以托物抒情,也可以咏物,但刘崇善的诗不是咏物诗,而是将人事物景融合在一起,这样写更具体、形象,也更符合儿童的欣赏习惯和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大的现实题材也在诗集中出现,诸如《勇敢者的道路》《闪光的路》《旗》《到天空去旅行》《神奇的大海》等等。这些儿童诗不论写景、咏物,抑或言志、抒情,总是充满豪放之气和进取之心。《闪光的路》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发表于《少年文艺》,曾被香港一年一度举办的诗歌朗诵节定为中小学生朗诵备选的作品之一。这样的诗,的确是当今儿童文学所缺少的,它们是儿童成长的精神之钙。读这样的诗,可以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在新时代的今天更需要这类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儿童诗。
儿童诗的构思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的结果,而必须是从生活中来。刘崇善自始至终遵循艾青提出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创作要求。他认为,“创作儿童诗并不是简单的兴趣出发,既要考虑不同年龄的读者的要求,努力做到为他们所喜闻乐见,又要注意诗的题材、样式、风格的多样化。”因此,他的儿童诗写得清新、活泼,富有意味。所谓“意味”即“有意义”或“有意思”,恰恰是中国儿童诗的传统。儿童诗需要创新,但必须在创新中守“正”,让生活成为创作的源头活水,让孩子们通过儿童诗遇见未知的自己,让孩子成为文本的真正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