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集》是青年学人朱航满的最新读书随笔,关于书房,关于读书人,关于文化,关于书事书人。为什么起这么一个名字呢?我想起海豚出版社老总俞晓群先生退休后出过一本集子,叫《杖乡集》。原来,“杖乡”之年,就是六十岁了。《礼记·王制》有云:“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以“杖乡”谓“退休之年”是十分妥切的。
而朱航满正当盛年,他的这个“杖藜”所依何意呢?在我看来,他是把每一本书,每一位师友,都看成是支撑自己前行问学的“杖藜”,都给了自己向上向前的精神力量,以之为拐杖,可以蹄疾步稳、勇毅致远。《庄子·让王》:“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宋苏轼《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其中的“杖藜”都是拄着手杖行走的意思。而“藜杖”也可以是“拐杖”的意思,唐护国《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宋秦观《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明孙仁孺《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无论是“拄着手杖而行”还是“拐杖”,朱航满向学问道的谦卑之心和虔诚之意无疑是再清楚不过了。扬之水女史在书扉画作“苏轼杖藜远行图”旁,用秀雅的小楷题写的王绩的诗句“杖藜寻学舍,抠衣向讲堂”,正与画作合璧联珠,亦切书名题中之义,圆满而蕴藉了。
这本《杖藜集》,写书林掌故,谈师友文章,忆读书往事,说书情书趣,是躲进小楼的闲闲书话,亦是对书斋清流的向往,延续了他此前《咀华小集》《读抄》《木桃集》《立春随笔》等著作的静气、文气、书卷气,是一个青年学人的心灵地标,给人以广博的文化浸染。
本书39篇文章,33位当代名家书房首次公开亮相,集中展示了朱航满这些年里,沉潜读书、静心向学的心路历程。每一篇都写得扎实,有情有味,既有对文化老人钱钟书、杨绛、谷林、黄裳等人惊鸿一瞥的追慕与仰望,也有与当代学人陈子善、王稼句、扬之水、何频等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也有对张充和、张中行等人作品的膜拜品读。字里行间,显露着青年学子“杖藜寻学舍”的执着,也流露出读书人在古木花荫中“系短篷”的散淡。朱航满以多年的努力,读书、思考,写作,以“书房故事”展示的是当代书房的风景,展露的是当代学人的精神风貌。
这些年,朱航满在主业之余读书、买书、藏书,对书事书人、书情书色多有会心,形诸笔墨,成就了具有自家面目的书话文章,他的文字有着诸多的雅趣和通达,颇具朴茂清明之气象。苏州名士王稼句先生在序言中说:“航满的书话,不但不让我感到‘厌气’,而且还格外欢喜。”“他写的都是当下的事,读来距离感很近,没有什么隔膜,也就可以跟着他逛冷摊,拨寒灰,访师友,一盏茶, 一盅酒,一席话,周游于书的世界了。”我们读朱航满的书,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他是一个“真”的读书人,虽然他自谦自己是“高趣自娱”,但我们却在他的文章里感受到了他的求真、求善、存公之心。人生天地间,除了本业本事之外,我想,最有趣味的莫过于做个磊落的读书人了,读书自然应是人异于禽兽者的本分。“读书人”是对一个人文化品行的崇高定位,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被称是“天地间一个读书人”,马一浮被称为“天生一个读书人”。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而每一部书都是作者心血的凝结,都蕴涵着一个思想的故事、寄托着一份学人的情怀,选择读书就是选择和古今中外的智者、哲人进行精神对话和心灵交谈。无论是“晴窗偷读”还是读“雨天的书”,朱航满在这样的情境里修炼心性、立心安命。
有句名言说得好:“不是写得好,就是作家,只有读者认可,才错不了。”在一本一本读朱航满的书的同时,我感觉他更多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读书人,而不是作家,这样的定位无疑有更多的“士”的意味。因此,本书之外,我更关注他的治学路径。我以为,朱航满在文学写作的门径上,是继承“五四”一脉的传统而来的。他对现代文人的追慕是十分清醒的,尤其对知堂先生爱之深、亲之切。他的文章有着知堂的冲淡平和之风。在我看来,他对知堂先生的仰慕是深沉的,对先生作品的研读也是用心的。他写了大量的读书随笔,写对知堂作品的理解与品读,也分析着知堂文章常常被人误解的原因。在《木桃集》中,他借谈《看云集》时指出:“周作人的文章有一种苦涩的滋味,这种苦涩,一方面是作者独语曲折隐晦与枯淡文体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的苦恼和无可奈何。但毕竟是经历过‘五四’洗礼的先行者,他的文章也常常体现着一种科学与理性的态度,这是很难得的。”他呼吁人们回到常识常情常理,理解知堂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如此延伸旁及,他也谈到了知堂的著作集。对后人编选的知堂著作集好坏的评判,显出朱航满不一般的胸襟和见识。不同的版本,或者说,不同的编法,知堂文章所呈现的面貌是不同的,其间是大有探讨的学问的,这是学者的态度。只有如是,才可真正地了解知堂前后期所要表达的观点;也更能见识到他文章之美。
这一点,就是朱航满“胸藏丘壑”、别于普通读书写作者的区别所在。这恐怕也是他出版这一本《杖藜集》的意义所在吧。
作者:胡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