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时候,馒头是有馅的,其实就是后来的包子。换一种说法就是,后来的包子在宋朝的时候不叫包子,叫馒头。
宋朝的馒头花样很多,有的史书上说,当时的馒头有四色馒头、生馅馒头、染色煎花馒头、羊肉馒头、鱼肉馒头、糖肉馒头、假肉馒头、笋肉馒头、笋丝馒头、蟹黄馒头、蟹肉馒头、糖馅馒头、辣馅馒头等几十种之多,这么多花样的馒头若是摆在一起,真是炫人眼目。
在小说《水浒传》里,曾经写到宋朝的馒头。打虎英雄武松来到十字坡,在母夜叉孙二娘的店中,孙二娘就向武松介绍道:“本家有好酒、好肉,要点心时,好大馒头。”孙二娘这里说的“好大馒头”,其实就是今天的包子。
翻阅宋朝文人陈湘云写的《暑日杂说》这本笔记,里面有“包子即馒头别名”的记载,由此可以知道,在宋朝的时候,馒头的确就是后来人们吃的包子。不过,还有一种说法。宋朝的王栐在《燕翼贻谋录》里说:“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当时的馒头有两种,一种是有馅的,一种是无馅的,有馅的馒头指的是现在的包子,无馅的馒头就是现在的馒头。
北宋时期,馒头是当时在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读书的大学生的美食,当时的大学叫太学和国子监。《上庠录》中说,每逢三、八课试的日子,太学与国子监的食堂就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夏天是冷淘,冬天是太学馒头。有人说冷淘就是现在的凉面,太学馒头就是当时名闻遐迩的美味包子。大学生们拿到以后,往往舍不得自己独享,要转送给亲朋好友们品尝,后来,南宋的京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的大街小巷也纷纷涌现出了卖太学馒头的店铺。宋朝的岳珂有一首专写太学馒头的诗:“几年太学饱诸儒,余技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白莲肤”指的是包子皮,“红缕肉”指的是里面的馅。
关于包子,宋朝时有一件有趣的事情,说的是一个贫穷的读书人饿着肚子,很想吃包子。有一天,这个读书人见市场上的食品摊位都在卖包子,便突然大呼倒地。摊主惊问何故,读书人答说自己害怕包子。摊主觉得奇怪,好奇心起,就把这个读书人和刚蒸好的百十个包子安置在一个屋子里。摊主想看看读书人究竟如何害怕包子。摊主从墙缝里窥探,只见读书人已把百十个包子吃了一半了。
宋朝的馒头就是现在的包子,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带馅的通称包子,不带馅的则称为馒头了。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现在,上海有一种名叫生煎馒头的小吃仍然是带馅的,却没有被称为包子,仍旧叫作馒头。说了这么多,已经可以知道,在最初的时候,馒头其实并不是现在的馒头,而是现在的包子。
作者:王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