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读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彩色连环画,叫《动脑筋爷爷》,是读大学的大姐给我买的。那时我许多字都不认识,大姐一边读给我听,一边教我认字。至今依然记得那些画面和注了拼音的文字,那种儿时读书产生的感动,一直伴我走到如今。
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在大西北小山村的我,因家境贫寒,能读到的书很少。农村孩子能够上学就已实属不易。我的父母在那个年代算是开明的,他们自己累死累活的,却拼命供我们上学。
那时,我常常翻开哥哥姐姐读过的课本,能读懂的只是一些表面上的故事。渐渐知道了书中不仅仅有恬静的生活画面,更有错综复杂的纠葛在里面。再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能见到的书籍多了,开始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琼瑶的言情、金庸的武侠。读中国的四大名著、世界名著,从书中读到故事背后的故事,看到历史的发展变化,看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看到了人性的特点、人物的命运。
记得高中毕业后的那段时间读《约翰·克里斯多夫》,被主人公的那种奋斗精神所鼓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时以这样的精神鼓励自己;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损毁严重,我想起了初读《巴黎圣母院》时被作者“精雕细琢”的建筑描写搞得特烦,但几年后再读时却喜欢上了这些描写,在愉快的阅读中脑海竟然浮出这座美丽建筑……
随着读书量的增加,渐渐不仅被情节感动,又喜欢上书中的语言。读莫伯桑、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为作者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深深着迷。再后来,爱上了历史,爱上了哲学、美学、心理学。读《论语》,读《老子》,读《诗经》,读《春秋》,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也读马克思、读黑格尔,读毛泽东、邓小平,读当代的政治经济学书籍。读了这些书,再看文学作品时,有意无意就会将这些思想从文学作品中看了出来。于是,又感动于作家学识的渊博、思想的深刻。
生活是很现实的,而心灵的世界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这种丰富多彩来自于书籍。有时也会将生活中想不明白的事情用书中学到的理论去解决,结果发现,心中的块垒顷刻被化解。我深深地感受到,读书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一个人,会使人心胸开阔,学会乐观、豁达。
爱人和孩子也非常喜欢读书,我们一家人经常坐在一起各读各的书,偶尔也一起讨论同一本书,各抒己见。爱人和孩子喜欢读历史,他俩的历史知识比我深厚,于是经常会一起嘲弄历史知识浅薄而把历史事件张冠李戴的我。有时候我会和女儿读同一篇文章,她读一段,我读一段,读完后还会说说自己的感慨。
一次和女儿读《读者》上的一篇文章,文章写的是一只聪明的狗,这只狗会替主人上街买东西。有一次这只狗去买肉,卖肉的好奇,把肉卖给这只狗后,就跟在它后面,看到这只狗坐公交回去,到家门口,放下肉撞门。卖肉的想,一会儿见到它的主人,一定好好夸夸这只聪明的狗。可是,卖肉的看到主人打开门,拿起一根大棍就打狗,边骂:“你这只笨狗,这已经是第三次忘带钥匙了!”
读完这个故事,女儿笑着对我说:“妈妈,我在你的眼中,就和这只狗在主人的眼中一样。”我笑,回答:“夸你自己?”
然后想了想,觉得我们每个人或许都被自己的父母这样看待。
我俩扔开书大笑。
是的,人的欲望无限,表现对物质、精神、情感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懂得拥有,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满足,好了还希望更好。
在不停的阅读中,渐渐对事物的看法也相对透彻。
读书,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一定能够改变思维和心态,遇事能客观平静对待。
往远处看,天地无穷;往大处想,心胸开阔。
之所以如此坦然的面对生活,可能就是源于书籍的影响吧。
读好书,读经典书籍,让我们体验千百种人生,因而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奋斗理由和目标,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更多对幸福快乐的理解与感受。
王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