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多年来一直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广为大家传诵。此诗的诞生,源自他和新市那次不经意间地相遇。
此诗广为流传,深受大家喜爱,全诗通俗易懂,描绘了明丽欢快充满童趣的田园风光。杨万里诚斋体诗歌以善于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他又是当时诗坛盟主,姜特立《谢杨诚斋惠长句》:“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这种风格对当时及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一切与他的人生经历、人格养成和志趣取向有着莫大关系。
少时家教及拜师求学,为今后发展奠定格调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并非出身于显赫人家,其《饮酒》自述“我本非缙绅,金华牧羊儿。”但他家“明经重教”,其父杨芾“博学有才,极重孝道。”
受父亲影响,杨就像亲母一样侍奉继母罗氏三十载,“人不知罗之为继母也。”十七岁拜王庭珪为师,王正直敢言、坚贞爱国,且多以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大家作品教导杨,这对他今后人生发展和文学思想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任职湖南遇名师,号“诚斋”以明志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二十七岁的杨万里中进士第,第二年授赣州司户参军,三年后任满回南溪闲居一年,二十九年(1159年)赴永州任零陵丞,三十年(1160年)主战派重臣张浚谪居永州,杨三次前去拜谒仍不如愿,于是写了言辞恳切的《上张丞相书》:“天其或使小子得与斯道,则必有得见之日,使天下得福于斯道”,许是诚挚言辞打动,许是儿子张栻引荐,两人始得相见,张浚勉励他,杨觉得这是应该要终身恪守,于是将书室称为“诚斋”。
两年后,另一主战派重要人物胡铨来拜访张浚,对于秦桧等人求和苟安,他人敢怒不敢言,唯有胡“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杨拜胡为师,“一日并得二师”。张和胡“无一语不相勉以天人之学,无一念不相忧以国家之虑。”
鉴于此,在任职广东常平茶盐期间,杨平定了沈师起义,深受孝宗赞许:“书生知兵”“仁者有勇”。
上书朝廷《千虑策》被拒,抱负落空转向山林
北伐失利后,朝廷对收复失地已经丧失信心,加之政治腐败,四处灾害频发,社会矛盾加剧,为此,杨上书朝廷《千虑策》从君道、国势、人才等方面阐述“得道行君”主张,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恢复中原。
可是他的一腔报国热情换来朝廷无情的拒绝,犹如冷水浇头。于是所有抱负落空,对做官失去了热情,认为入仕是迫于生计,“正坐瓶无储粟,漫求为吏东西。”并渐有归隐之心,“台阁非吾事,溪山且此生。”
绍熙三年(1192年)春夏之交,杨行经攸县新市,并于徐公店住宿,眼前恬美的田园风光,引发他无限遐想,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不朽诗作《宿新市徐公店》。也许,他还想起了曾经在湖南为官、拜师和理学大师张栻交游等往事,不由得感慨万千,想起几十年宦海沉浮,行踪遍及赣、湘、浙、粤、皖、苏等省,该是归乡闲居,且不管人间是是非非了。也许,这次旅行坚定了他归隐之心。是年八月从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卸职,他辞掉了朝廷一切任命,开启了他的退休闲居生活。
辞官后,杨写下《归去来兮引》十首,表达不求富贵寄情山水的志趣,他写道:“富贵本危机,云乡不可期。趁良辰、孤往恣游嬉。独临水登山,舒啸更哦诗。”
刘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