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人民的好儿女风采录》一书。透过书中的字里行间,在这些对党忠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人民好儿女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的风采。从他们点点滴滴、平凡伟大的事迹中,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坚韧不拔的意志、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和乐于奉献、甘为孺子牛的无私情怀。
王万青、宋德金、秦怡、赵世术、蒋国珍……这些名字和他们感人至深的光辉事迹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他们虽然长期身处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却无一丝怨言;常年承载超负荷的工作,而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面对困难和险阻,他们沉着从容面对,从不言弃,始终以理性的思维、娴熟的技能和宽阔坚韧的胸襟来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甘肃省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王万青,正直风华正茂年龄,就奔赴条件艰苦的阿万昌草原。为了牧民的健康,为了民族的团结,常年坚守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茫茫戈壁高原。他通过自己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患者解除病痛,为群众带来福音。践行了自己“把患者当家属,把病人当亲人”的诺言。提起王万青大夫,玛曲各族人民群众都心存感恩,对医德高尚的王大夫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如今已经六十七岁的王万青依然忙碌着巡医问诊,“他”用青春和生命体现了党对戈壁草原牧民群众的殷切关怀,谱写出一曲多民族和睦共处、亲如一家的壮丽乐章。
赵世术,重庆市巫溪县田坝镇中鹿小学教师。1977年师范毕业后,为改变贫困山区的教育面貌,他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到了偏僻乡村小学执教。由于学校处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险峻山路不但十分崎岖,在孩子们上学的路上,还经常趟过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为了保证孩子们能够每天平安过河,他放弃了放学后的休息,主动承担每天接送学生上学、放学过河的任务。五年时间,1800多个日日夜夜,平均每天三个小时,雷打不动,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风雪严寒,赵老师都常年坚持不懈,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到修好了吊桥为止。而赵老师却因常年蹚水过河膝部遭受风寒,不到三十岁的他,就患上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忍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病痛。从最初的拄着拐杖到校上课,到后来的妻子背着到校上课。手指不听使唤时,只好用绳子将手指与粉笔捆住板书,赵老师没有耽误学生们一节课。孩子们在他的精心哺育下茁壮成长,有的成为脱贫攻坚的能手,有的升入高等学府深造,都成了社会的栋梁之材,他用自己毕生的心血铸成了“大山的火把”,照亮了一双双希望的眼睛,温暖了一代代渴求知识的心房,践行着自己“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甘做学生成长的铺路石”的铮铮誓言。
中华民族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也是因为有太多太多这样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追求的进取者,他们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时刻考虑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也会成为一个感动别人的人。相信每个看了《人民的好儿女风采录》的人都经历了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升华,脚下的路也走得更坚定。
通过对《人民好儿女风采录》的阅读,我对“全心全意服务教育发展”的敬业奉献精神,“争创教改好标兵,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钻研创新精神,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作为一名新时代光荣的人民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的重任。“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我们更加清醒认识应担负的历史责任,更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坚持自己的初心和理想,全力以赴的投入到各项教学业务中。
李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