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吟咏着这首《悯农》,在如穿透岁月的弥漫之音里,崇敬古人对粮食来之不易的珍视。特别是当我阅读完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匡松所作的《稻米,比珍珠更珍贵》一书后,暖由心生,愈发对一粒稻米心存敬畏。
《稻米,比珍珠更珍贵》这本书共包含7个部分:追根溯源、立春前后、春耕春播、初夏插秧、稻花飘香、丰收在望、颗粒归仓。作者在书中首先对稻米追根溯源,介绍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种植水稻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稻作文明。后面六个部分,作者通过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脉络,以细致观察的眼光,用心记录着一粒种子脱胎换骨的变化。随着文字的叙述,作者感受着一株水稻经历着风雨行程。在广漠的天空下,时光泅渡,万物生长。循着季节的脚步,它们开始圆满而富有自我充盈的生命之旅。最后,作者的目光聚焦着中国杂交水稻的丰硕成果,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创造了中国杂交水稻科技非凡成就,让中国人终于端稳了自己的饭碗,颂扬了中国杂交水稻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本书除了文字的精彩表达之外,还采用了大量摄影作品和绘画,把水稻的一生鲜活地呈现,具有灵动传神的魅力。作者在介绍水稻知识的同时,把自己对水稻的历史以及生长过程的感受,融入一字一句,一图一文当中,体现着作者感知自然,礼敬自然的博大胸怀。通过记录劳动者真实的劳作和生活场景,创设出富有知识性、人文情怀的画卷,读起来颇令人感动。
凝视一粒稻米,穿越千年烟雨,劳动者的美丽以时间来书写,稻米的珍贵千言万语也无法来表达,作家匡松用《稻米,比珍珠更珍贵》一书,发出对稻米对土地对劳动的人文赞歌和咏叹。
陈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