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中送别
(明)袁崇焕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选自《梧州历代诗词选》)
袁崇焕(公元1584年—公元1630年),明朝军事家。字元素,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明万历间进士,是明末爱国名将。他能诗善文,著有诗文集《乐性堂遗稿》。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送别诗抒写送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出情感的火花。经典之作有诗仙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还有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人们写景写情,以景寓情,送别亲友时的真情在字里行间流露,诗的美妙意境至今仍耳熟能详,朗朗上口。
《边中送别》为送别亲友返乡之作,感慨良多。
诗的首联,“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乡关远隔,路途遥远,而秋冬时节寒气浸透了腰间的宝刀头——可以得知诗人是一身戎装。首联切题,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场景、氛围。起句中的“悠”字,含有无尽怅惘。
诗的颔联,“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这两句是说,想要知道我的真实想法,只有在生死关头才会明白,何必从一己的安危来讨论去留的问题呢?颔联表达作者仰慕古代驿贤将功名置身外的美德,自己不畏艰辛的远大胸襟与忧国之心。这与晚清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诸多相同之处——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拳拳报国之心。
诗的颈联,“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策马沙场在边关浴血奋战,金戈铁马入梦来,是为了使国家不再遭受外族的耻辱。扛着兵器对敌作战,不是为了升官封侯。颈联抒发诗人在辽东战守的雄心和抱负,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颈联是这首诗的“诗眼”,与唐代诗人王翰的诗作《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都是令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边塞诗。
诗的尾联,“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怎么还不回去?就告诉他们,我很惭愧自己尚未能结束边关战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尾联表达作者关心国事,心系边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可见一斑。
袁崇焕的《边中送别》堪称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此诗既无离愁别绪,无卿卿我我,更没有缠绵悱恻的依依不舍。诗人通过送别诗,歌以咏志,家国情怀是何等的豪气干云,侧面反映出诗人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此诗借景抒情,不雕不典,风骨豪迈,意象阔大,有别于普通送别诗写离愁别绪的俗套。全诗气势雄浑,音节清亮,对仗工整,诗意高远,不落俗套,称得上是边塞诗中的精品。
周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