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为了纪念汪曾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出版的特别散文集。封面上赫然印着“愿你有家可回,有人等,有盏灯为你守候”,这本书分四辑: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自得其乐,随遇而安;汤和天气好;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
见到这些字,暖意萦怀。
作者写鸟,如工笔细描,写叫声,写音色,写鸟笼,娓娓道来,淡然有味。这份“提笼架鸟”的闲情,仔细观察并体味其中,给读者留下了温暖盈怀的文字,这是一种平和自得境界的自然流露。
他“看画”,对小胖子画体“断简残篇”、管又萍画的朱元璋的半身画像等记得非常清楚,并细心勾勒一些细节。这份闲情逸致自然有家族的文化因子的影响,还有他内心对于绘画的真正喜欢。后来,汪曾祺善于画一些瓜果虫鱼,与这份情趣是有关系的。
他画画,还深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勾勾画画,便将其看作自己的闲情逸趣了。当下放张家口,给马铃薯画图谱时,汪曾祺心态轻松,用淡水彩描绘,用他自己的话说“少抒郁闷”,这是一种特殊的闲情雅致。“随意性”中寻求快乐,坎坷挫折中淡然处之。他画上题诗,言情言志,“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他还喜做菜,做菜前,喜欢逛市场,生活气息扑面而至,心头都是暖的。炒出的菜令食客“非常惬意”。在《夏天的昆虫》篇里,他用语颇精工,如“一头撅成三角形”之“撅”,“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几个动词既贴切又活灵活现,仿佛童年就在身边,非闲情逸致之心不得其味。
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家乡、家人的挚深情怀。《我的家乡》写鱼鹰、高邮湖、咸鸭蛋、文游台等风物人情,字里行间渗透着饱满自豪、思乡怀家之情,那是离家许久的游子的真挚情感的表达。
《我的祖父祖母》洋洋洒洒,多角度回忆了祖父管理田地、开店铺、给病人看眼、茶饮、买古董字画等内容,一些细节记忆犹新。如祖父的四幅画中“报喜图”描绘的“树上有十多只喜鹊,下面卧着一头豹子”,“喝了酒,大声背唐诗”;祖母“做槽鱼”“腌大咸菜”等等细节,文化气息浓郁,点点滴滴影响着汪曾祺的日常生活与写作趋向。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他写家人的名篇。其中有很多父子间的互动,“春服既成,惠风和畅,我父亲这个孩子头带着几个孩子,在碧绿的麦垄间奔跑呼叫”,多年后,作者道出缘由:我想念我的父亲,想念我的童年。
作品还抒写了对于草根百姓的怜悯情怀。《吴大和尚和七拳半》中的女人,“充满了尊敬”。《北京人的遛鸟》篇提到遛鸟,对辛苦劳作的人而言,这样的“活法”,“使他们能得到一些休息和安慰”,都可以看到作者平日生活的视角拉得很低,感受草根百姓的喜怒哀乐,写出他们的真性情。
他对画工管又萍在画作题字的留意,以及得知过去的画工画画是不提字的,体现出他对于出身底层的画工的怜悯与尊重。
《泡茶馆》篇对于小茶馆“妇女”写道:“这个白皙强壮的妇人, 只凭一天卖几碗茶,卖一点草鞋、地瓜,怎么能喂饱了那么多张嘴。” 作家由此感慨并称颂中国妇女“惊人的耐力,多大的负担也压不垮。”
《人间草木》里对养蜂人的关注,平日里去他们那里坐一坐,关注草根人的生活。当“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结尾用“玉渊潭的槐花落了”,作者的牵挂与惆怅之情打动人心。
作家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与真性情随处可见。随遇而安说起来轻松,做起来不容易,能长期坚持,可见汪曾祺的信念。《随遇而安》篇写道他在张家口下放劳动,顶着一顶帽子,可是,他化苦为乐,给梆子演员“打扮得如花似玉”;画马铃薯,烤画完无用的薯块;读书,不亦乐乎?追溯根源,除了性情所在,还有就是“人活着,总得做一点事”,这是一种挚爱情怀。
即使烟火生活,日常琐事,以“通达”的心胸处之,也活出几丝别样的滋味,让心灵之间充满爱的涟漪。
《食豆饮水斋闲笔》里写道“吃毛肚火锅……浓汤之中推进一大碗豌豆颠,美不可言”,那份入境入情的闲情感染力很强。作家发自肺腑说出“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某种程度上,这是汪曾祺随遇而安的那份真性情使然。
汪曾祺生活的高邮是一个历史深厚的地方,他在抒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了一些文化风情等内容。如《我的家》中引用了沈括《梦溪笔谈》中“甓射珠光”,介绍了“文游台”(秦少游文酒游会之所)。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作家士大夫般的情趣与广博的视野。是其写作的另一条根脉。为此,他的作品就有了士大夫一样的闲情逸致。
汪曾祺写文章,喜欢白描,寥寥几笔,则呈现一幅淡而有味的画。“果园一片白”,“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苍山负雪,洱海流云”等等,怎么琢磨都是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中国画了。这与作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有关系,卸掉了负担,就可以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美,悟出美趣美意,
汪曾祺的语言是地域性的,是干净自然的,是口语化里的精致选择,饱满度十足,接地气,读了舒服,像喝了乡村门前的溪水。
“磁棒”“挺括”等,一张口便是百姓们的语言味道。可是,他拈来一用,则活灵活现,特点、情趣与读者所期待的触点一致。
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