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个词根植在中秋节里:月饼、月亮、团聚。有另外的东西伴随在这三个词里:吃、思、离。月饼与吃,月亮与思,团聚与离,是那么密不可分,相伴相生。
现在的月饼的族类是不断地发展壮大了,有人调侃某些人为“新人类”,那么,今年中秋节的月饼,该叫“新新月饼”了。可是,尽管月饼花样新了又新,某些品牌的名字也越来越闪亮,但我的嘴巴仍然不能爱上月饼。如果勉强能说“喜欢”二字,我喜欢的还是那种传统的“五仁叉烧”,因为它的用料是实打实看得见的,而且这些用料集聚了几种醇香,慢慢品尝,能品出各种醇香的细微的差别,然后,心,慢慢地醉下去。虽如此,我也只是对“五仁叉烧”浅尝辄止,它身上那种太酽的甜味和太腻的油味,终究还是战胜了嘴里的醇香,使我经常眼馋嘴不动。
在国人眼里,月亮不再是月亮,而是物化的情思。如果说诗是文学殿堂里的桂冠,那么,月亮绝对能称得上是自然界中的桂冠了。难道不是吗?想想,由古至今,国人与月亮结下多少缠绵情结啊!一条条视线缠绕在月亮身上,一支支彩笔挥洒在月亮心中,多少仰首与低眉的情思,全凝于“月亮”这个圆圆缺缺的意象上。月亮是那么地富于情致与善解人意,我们甚至有时都记不起月亮只是一个星球了。如果月亮不是一个星球,而是一个“她”体,那么,她会有烦恼的时候吗?她的三千四百多公里的直径会不会被国人的视线与彩笔绕画得面目全非呢?嘿,说这些真有点杞人忧天了。不管如何,浪漫的月亮会永远是我们人类浪漫精神的一个明证,生生不息,浪漫不止。
中秋月圆,月圆是团圆的象征,这是国人早已形成的既定形象思维。这种形象思维是从何时起就产生的呢?回顾茫茫历史的河与海,无从得知,只听过张若虚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其实,现在考究这个也没有必要了,我只是望着半空中那轮臻于完美的月亮,突发遐思而已。在中秋月圆之夜,人们偏向团聚。在团聚时,却往往会感到有一些人有一些情感不能聚拢过来,他们与它们散落在天涯或咫尺,这,是一种离,离散的离。“团聚”与“离散”两个词,在人们心里,互相浸润,抒写圆满与缺憾。
在中秋节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我们会传统地吃月饼,传统地望月寄情思,有相聚,也有分离。年复一年,代代传承。那么,好吧,中秋之夜,就让我们把心停留在这三个词上:月饼、月亮、团聚。然后,动动嘴巴,睁睁眼睛,轻
轻地开合一下心灵,只是不要发狂吟:“我欲乘风归去。”去哪里?有哪里可去?我们是铁定要在地球上赏月的人,有月饼吃,还有什么可嫌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