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长春作家于德北的新作《仓鼠会写诗》,我这个不大认可动辄搞“概念营销”的人,也忍不住想好好聊聊一个概念——“水汽”。
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同时也是讲述者小仓鼠元宵就明确告知:要给大家讲一个有“水汽”的故事。那什么是“水汽”呢?我个人理解,如果说“干货”意味着“直奔目的、努力追求效益最大化”,那“水汽”便是“散淡从容地发觉、采撷生活中点滴的趣味与启迪”。
“干货”本义不错,意在剔除水分。错在人们片面、过度地去追求,将其加诸本不应涉足的领域。干货满满的论文、干货满满的讲稿等等,自然很好。而有“干货”似乎不应成为评价文艺作品的主要依据。相反,很多时候,文艺作品需要看似无用的闲笔,讲出来的故事才会是“潮湿的、柔软的”,而不是像“干巴巴”的“风干的馒头”。
言归正传,《仓鼠会写诗》中的“水汽”体现在哪里?我认为:
首先,视角的选择便充满“水汽”。本书既不是以作者本人视角记录仓鼠习性的观察日记,也不是以全知视角构思的主人公是只仓鼠的童话故事。前面已提到,小说中的“我”,便是名叫“元宵”的小仓鼠,也是整本书的讲述者。本作是从仓鼠的视角出发,讲述发生在它们动物世界里一幕幕妙趣横生、却也微不足道的小小传奇;同时用仓鼠的眼光观察人类世界——主人一家温馨治愈,当然也逃不过“琐碎”二字的日常。这两个世界还时时碰撞出精彩火花,也由元宵一一道来。相比第一种视角的简单直接、第二种视角的信马由缰,这种视角是需要作者在海量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彻底融入故事之中,用心去揣摩这群小动物的喜怒哀乐。从寻求“干货”的角度看,以作者的写作功底,写一本仓鼠观察日记必会“干货”满满,定然大受欢迎,且更为省力。目前这种选择似乎“性价比”略低,但也让整个故事更为润泽、丰盈,远离干涩。
其次,主题的营造即充满“水汽”。一般而言,儿童文学的主题较成人文学明了,对其营造与表达,也更为直接。这是考虑到儿童的接受特质,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有些作者操之太过,一心要将自己“干货”满满的人生智慧高效率地灌输给孩子,则难免损害作品美的价值。本书乍一看,很难在明面上找到像“理想”“爱心”“勇气”“友情”“环保”这类正能量关键词。细细玩味,看到小仓鼠为成为诗人(诗鼠)付出的点点滴滴;看到爸爸年轻时在工地辛苦搬砖的间隙还拼命写作,屡屡投稿屡遭退稿却从不灰心退缩,终于实现理想的经历;看到小动物们“通力合作”,“自力更生”种芝麻的趣事;看到小动物们为去医院看病的同伴牵肠肚……上述关键词,便也呼之欲出了。相比直接灌输,这种主题营造的方式是迂回的、绕远的,但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与期待,将孩子看做一同分享的探寻主体,而不是接受灌输的教育对象。相信以孩子们纯洁、敏感的心灵,阅读好的儿童文学,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珍贵收获。
最后,小说的结构设计也突出了“水汽”。小说开始,便留给小读者三个悬念——“小仓鼠元宵,也就是‘我’要讲的有‘水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元宵的身世究竟如何?”“元宵梦中又为何总出现那片水汽氤氲的大湖?”按照炮制“干货”的思路:明明白白提出问题,然后第一时间加以解决。但本书作者设立悬念之后选择了娓娓道来,带领着小读者在这部有“水汽”的作品中畅游,一路探寻,一路思考,与问题的答案忽远忽近。畅游至结尾处,几个悬念才聚拢到一起——元宵的故乡,便是时常出现在她梦中那神秘大湖的原型,即现实中的净月潭。净月潭弥漫的蒙眬气息,带给人和动物诗意的联想,滋养人和动物诗性的性灵,让元宵立志成为一只会写诗的仓鼠。这最后的重叠又是一种象征——“水汽”,是故乡的气息。讲述有“水汽”的故事,为了让人卸下防备,放下追逐“干货”时的急不可待、精打细算,回到家,享受那份闲适与安宁。
“水汽”是在《仓鼠会写诗》这部新作中首次被明确提出的,其实,这一特质贯穿于德北的创作。看于德北近年来创作的《寻泽记》,短短8万余字,却分成上下两个各有旨趣的部分:上半部分写“讲故事的人在童心世界里与小王子相遇”,下半部分写“讲故事的人离开童心世界为小王子找寻”。但这两部分又可以合而为一,那“一”的黏合剂就是心灵与心灵相互理解、抚慰,乃至救赎的“驯养”——此处“驯养”,指两个心灵从彼此相知到逐渐融合。在这条寻找的旅途上,讲故事的人邂逅一个又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对“驯养”的一次生动诠释,世间原本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因与对方有关而变得重要,被赋予不同寻常的色彩。故事里面的小伙伴并没能帮生病的主人公解决实际的问题,跟《小王子》一样,故事充满遗憾,然而在讲的过程中,“水汽”弥漫到故事的每个角落,让读到的小朋友,在其中找到潮潮的感动,找到诗与故乡。
再如《哦,青青套子里》,有意识地排除、规避类似题材各种套路,也让整部小说叙事的推进散淡从容,一如被潮湿、温润所治愈的小主人公的内心。
某种意义上,文艺本就应当是生活中的“水汽”。而现在,对“干货”的追求过热,就连文艺作品,有时也只求火爆刺激,或近于直白地灌输知识、道理,而忽视娓娓道来、共同探索,对美的思考趋于单一。对这一潮流,须警惕,并努力掀起与之相对的潮流。
徐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