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令人窒息的数据:地球上有78亿人,但只有201只鸮鹦鹉;加利福尼亚洲内华达山脉上的巨杉马克·吐温“生”于550年,于1891年被人砍倒。这棵巨杉原本可以再活1500年;草原西貒进化了800万年,而人类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就让它们陷入了生存危机;鲨鱼已经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了约8.2亿年,比恐龙还要早至少1.5亿年,但今天人类正以每小时10000条的速度屠杀鲨鱼……在作者创作本书的18个月里,有107个物种宣告灭绝,也就是说,至少18个月前,这些物种还可以与人类为伴,而现在它们只能变成化石般的记忆。
初读本书时还奇怪,为什么要用那么多手绘插图,看了作者比阿特丽斯·福歇尔履历才发现,原来她是干刻版画艺术家,而关注物种和环境保护是她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单从这些画作来看,颜色单调得近乎死板,看不到一丝生气,让人有一种睹画自哀的莫名之感。
物种的消失并不是新鲜事,经科学界反复考证,历史上大自然至少经历过五次大灭绝。究其原因,既有气候变化灾难,也有导致恐龙灭绝那样的“天降横祸”。与许多著作对物种灭绝一概持否定意见略有不同,阿特丽斯在本书中理性地指出,“灭绝在进化中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有观点认为,当前的物种灭绝速度比人类存在前加快了1000倍”。物种自诞生那时起,就注定会有灭绝的那么一天,这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所决定的。问题是,现在这种自然规律正在被快速打破,其中人类扮演的角色却是“罪魁祸首”。
温室效应不仅刺激气候环境变得更极端更恶劣,也会对物种生存造成威胁。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北极熊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一些科学家也忧心忡忡地指出,那些原本被冰封的远古超级病毒很可能因冰雪消融而重见天日,人类或将面临更加难以想象的考验。
相比气候变化对物种生存带来的影响,人类的主动破坏已经牢牢霸占了物种生存威胁的头把交椅。18世纪前,欧洲人在北美大陆的所谓“开疆拓土”,一个重要商业驱动力便是对海狸、貂皮、狐狸皮和熊皮的垂涎。18世纪末,人们踏上大洋洲后,仅1919年便有“超过100万只考拉因皮毛而遭到猎杀”。19世纪,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各种鲸鱼被人类猎杀,直到1956年,人们还在冰岛附近用机关枪射杀虎鲸,仅仅为了取乐。虽然1986年全球禁止商业捕鲸,但直到今天,日本仍旧以科研名义每年捕杀200-1200头鲸鱼。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人类的捕鲸史还因此孕育了不少优秀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其中不乏歌颂人类战胜自然的作品。
如果我们用一张动态图看人类从非洲大陆“奔向”全球化的过程也许不难发现,随着人类数量和活动空间的不断增长,物种生存空间反倒此“涨”彼“消”。“从文明诞生至今,人类已毁灭了这个星球上50%的植物和83%的野生哺乳动物”。直到今天,仍旧看不到人类放慢征服大自然傲慢脚步的迹象。
为避免物种灭绝,人类有过一些尝试,比如通过人工培育加快濒临物种的繁衍。不过,科学家也发现,这些自小便呆在“温室”里的物种,大都难以适应大自然环境。人工驯养的猪、牛、羊等牲畜早就超过了野生数量,但这些动物除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外,对恢复生态链无从谈起。科学家还发现,“人工自然环境下繁殖的亚马逊鹦鹉学会的是一种不同的‘方言’,这让它们更难融入野生鹦鹉种群”。
本书最后,福歇尔语重心长地写道:“我们即将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眼下正处于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一旦踏上那条路,到再回首时就会发现,此刻这些看似艰难的改变实在是举手之劳,是一份馈赠”。为减缓物种灭绝速度,福歇尔还提出了十条建议,这些建议无一不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确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如同福歇尔反复强调的那样,“永远不要以为你渺小到无关紧要”。
禾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