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缝里看人,不可取。门缝里看书,情非得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村,不像现在这样富裕,家家户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个时候的农村才刚刚通电,也不是家家户户都用得上电灯,只有为数不多的那么几户人家用得起。
在那个点煤油灯的艰苦年代,每天晚上隔壁杨秋大伯家灯火辉煌。亮堂堂的灯光照亮整个房间,不知羡慕多少村里人。杨秋大伯是乡里的干部,吃的是公家饭。我记得,我们村西头二十几户人家,只有杨秋大伯一家用的是电灯。每天晚上,隔壁左右的邻居都会去他家聊天。谈年成,话家产。不为别的,只为感受一下那明晃晃灯光如同白昼的感觉。大家不由自主地感叹,还是电灯好。
随时有人进进出出,为了方便留下一条十厘米的门缝。大人们在堂屋里谈天说地,我们几个小孩也不闲着。蹲在门外,借着从门缝里投射出来的灯光看小人书。在没有电灯的时候,只能在家里的煤油灯下看书。昏暗的灯光看不清楚不说,还伤眼睛,久而久之便成了眯眯眼。自从杨秋大伯家装了电灯后,大家便有了看书的地方。
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是国正。他是个书虫,有很多小人书,连环画。一天晚上,我们几个像往常一样聚在他家的煤油灯下看小人书。正在大家头晕目眩,感叹灯光太暗发牢骚的时候。国正突然说,有办法了。此话一出,如石头入水,立即掀起涟漪。大家异口同声地问,快说,有什么办法?国正一本正经地说,去杨秋大伯家看书。拉倒吧!他不会同意的。有人说。国正郑重其事地说,你们不明白我的意思。每天晚上不是有很多人去他家聊天吗?不是每次都留有一条十厘米宽的门缝吗?我的意思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借从门缝里透出的灯光看书。
这可是个好主意。可要是被杨秋大伯发现了不让怎么办?有人担心地提出异议。国正笑着说,我们偷偷靠近,默不作声不就成了。我想,即使被杨秋大伯发现了他也不会说我们,说不定还会夸奖我们爱学习。大家面面相觑,然后不约而同地点点头,算是赞成。
于是在国正的带领下,我们村西头的几个孩子每天晚上准时准点聚在杨秋大伯家门前。大人们在灯火通明的堂屋里谈笑风生,我们则蹲在门前的水泥地上从门缝处借着灯光看书。
借着门缝里投射出来的灯光,我读过《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不少名著,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
如今四十年过去了,每当我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门缝里看书的情景。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