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明朝董其昌的循循善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诗圣杜甫的谆谆教诲。自小在两位先哲精辟警句的指引下,随着所读之书的与日俱增,渐渐生发出“开卷有益——开卷有疑——开卷有怡”三种境界来。
从小学启蒙到高中冲刺,由于有高考的“指挥棒”始终悬在头顶,加之家境又十分拮据,那时信奉的基本就是“开卷有益”。故而只要是蝇头小楷甚至是白纸黑字,全部采用“拿来主义”,要么如饥似渴地诵读,要么摇头晃脑地吟哦,遇到经典的篇章和传世的诗词,更是夜以继日地抄写,然后我传你,你传他,有滋有味地欣赏。尽管这种“囫囵吞枣”式的读书方法现在看来极其可笑,然而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却有“吹糠见米”的功效,不仅让我及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饱览了知识海洋的“浩瀚”,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踏着书籍的“阶梯”步入了更高一级的“殿堂”。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阶段的感受,那就是:“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进入大学乃至走上工作岗位,随着阅读面的扩大和自己思想的日臻成熟,这时对孟子的又一句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感同至深,同时产生了“开卷有疑”的想法,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一定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并且想方设法寻找论据来加以论证,结果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现代散文、当代诗歌等等,无一不成为“质疑”的对象;尤其是遇到三五好友,更是唾沫四溅地据理力争,有时还不计后果地大放厥词。当然,管窥之见并不能使自己标新立异,或者一夜成名,更无法改变这些经典传世的根本,不过自己在这种“开卷有疑”的过程中,明辨了是非,提高了认识,提升了涵养。
锋芒毕露过后,中年也就不期而至,此时人的欲望越来越微弱,生活越来越淡定,所读之书自然就以“怡情”为主了。那么何谓“开卷有怡”呢?那就是把书拿来,随意地打开,没有目的地进行浏览,高兴时读出一种澄明,烦恼时读出一种旷达,寂寞时读出一种安恬,失魄时读出一种幽静,浮躁时读出一种静笃,忙碌时读出一种睿智,痛苦时读出一种豪放,尴尬时读出一种仁厚,困扰时读出一种从容。如果读累了或者不想读了,甚至可以靠在躺椅上小睡一会,也可以径直将书丢在一旁,舒展一下筋骨,远观一会蓝天……此时的感受只能这么来形容:“展卷尽可怡神,批阅自能豁目。”
当然,这三种境界并不是单独孤立的,它们之间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并且这种上升与大多数读书人的年龄成正比关系。认识到了这一点,相信书香会浸淫你的一生,知识会充盈你的一生。
钱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