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叶耳老师素未谋面,可以说是因文学而结缘。他沉淀18年,终于出版了第一本书《深圳的我们》,这其中的艰辛与孤独是常人难以体会的,这份坚持让人钦佩不已。他是一位成熟的实力派作家,也是一个生活在基层的写作者。经历磨砺了他的才情,因而他有着对这个世界独到的思考与见解,也有着对普罗大众的感同身受。
有人说,想要了解一个作家,最好去读读他的散文。深以为然,正如叶耳自己说过,文字是一个人内心的秘密。他的文字和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和悟性有关,和勤奋有关,和执着有关。作为读者,可以从里面窥见一些作者生活的轨迹,触摸作者真实的心路历程。
翻看这本《深圳的我们》,只见封面时尚炫丽,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唤起我们内心明亮的色彩。在内容上,此书仅由25篇散文组成,每一篇散文都像一首诗。他的语言是独特的,不是传统意义上中规中矩的散文,有些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才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只有细嚼慢咽才能体会作家跳跃的文字里那种哲思和诗意,以及那一抹真实的纯粹。这是一本需要慢下来才能感受到更多意味的经典著作。
《深圳的我们》拿在手上是厚重有分量的。作者把文字做了编排归类,共分为三辑,分别是《大地上的故乡》《此刻你就是世界》《一朵花的意义》。第一辑和第二辑里面的文章多和故乡湘西南客里山、他的女儿、妻子、姆妈以及深圳有关。第三辑则和文学艺术有关,有作者的思考和对生活、对大地的敬畏,也有关人文哲学的深刻。
随着阅读的往前推进,我发现叶耳的文字很接地气,简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看来会感到特别亲切,也让我们快要遗忘的记忆再次苏醒:加班、工资、厂牌、打卡、出租屋、石头、工业、故乡等。上门收杂货的男人,算命先生,在异乡打拼的普通人物的挣扎与命运。姐姐在作者笔下深情又朴素;写父亲虽然没上过学却当过兵,会读毛泽东的书,会读名著,他骨子里充满了浪漫和坚强;写母亲乐观坚强又勤劳,很多细节让人泪目,大地般的情感充满了哲学的忧伤;还有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亲人和沉甸甸的情感,一起在笔下炽热交织成为作者日思夜想的故乡。
书里有哲思意味的金句频出,带给我们心灵的启迪。如:“境界和品位永远属于时间里甘于寂寞的人”“炊烟的人间,万物的人间,呈现恩泽的爱与手语”“理想是人通往不死的路径”“我独自从纷繁的人群里走来”“阳光似一幅油画,我们在油画里穿梭”“与心灵亲密无间的人,她保持了朴素的气质”“泥土里生长的大自然,它们曾启蒙了我,我从未忘却对大地的敬畏”“生锈的刀如同一个人的思想,需要经常摩擦”“一个人偏于低处的生活越多,有趣的共情就会生长得越结实”“沉得住气的人才能撑得住一望无垠的风景”“高度在一个人的气质里复活”“回到大地,泥土才得以呈现人间的芬芳”“生命的光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世界上好看的花朵,比春天还要耀眼,比你还要忍耐”“那么亮的月光,在人世走动”……像这样饱含哲思与诗意的句子,书里还有很多很多,经得起我们的一再咀嚼,又给人新鲜独特的阅读美感,足见作者写作功力之深厚,也是作者沉淀多年智慧的自然流淌。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文学,我们应当怎样去热爱?应该怎样去写作?叶耳在《谈艺录》里也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每一次写作对于他而言“都是一种新鲜有趣的向往,就像恋爱的感觉”,“每一次写作就像回到母亲的故乡,让我充满了旅途的美好”……或许就如作者所言,写作要忍耐,要沉住气,要保持天真和热爱,也要老实坦诚地去写,像植物一样干净地去写。最好还能像叶耳的文字那样,让人心境平静,同时给人以启迪。
麦晓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