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幅画都诉说着一段隐秘的故事,而一位耐心的人怀着对于中国画的热爱,在浩繁的史料中,拾起关于画作的记忆碎片,演绎出一个个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写成一本《画里浮生——中国画里的隐秘记忆》,让我们得以窥见画里的浮生,共鸣那些历史人物的复杂情绪……
金哲为是该书的作者,拥有历史学学士和艺术硕士的学位,现为中国艺术史领域自由撰稿人。显然,作者的学历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里浮生——中国画的隐秘记忆》的创作思路——他对于中国画的解读并不限于对于画作本身的阐述,而是基于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说的“对历史人物抱有‘理解之同情’”的观点,结合对于艺术作品的分析,侧重还原和艺术品相关的“历史现场”,试图“潜入画中人的深层内心世界”。而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无疑能够让读者深入领略到中国画以及那些历史人物的魅力。
在挖掘画作背后故事的时候,作者习惯自画作所表现的历史事件或者画师当时作画的场景延伸开去,讲述不少与画作相关的故事,能让我们更完整地认识相关的历史人物。
例如,在《飞仙岭下的来客》一文中,作者没有仅仅讲述《明皇幸蜀图》所表现的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被迫西逃的历史事件,或者分析画作的绘画技法,而是从多个角度切入,帮助读者了解唐玄宗西逃这一历史事件。在该文开篇,作者便说明了飞仙岭的地理位置,以及杜甫关于飞仙岭的诗《飞仙阁》等信息,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画中故事所发生的地点。随后通过细腻的文字再现了画中的场景。但作者介绍到一半,便采用倒叙的手法,提到月初已经发生的唐军崩溃事件,说明导致唐玄宗西逃事件的直接原因。之后,作者介绍起了《贵妃上马图》,强调其中李隆基对于贵妃的宠溺之情。随后,又讲起发生于唐玄宗西逃事件前的“马嵬驿事件”——一个君王被迫杀死他心爱的贵妃的著名故事。总之,作者巧妙地将画中事件和更多故事串联起来,让我们能够在种种对比中,感受到画中唐玄宗的落魄情绪。
《韩熙载夜宴图》《寒山像》等图也是如此——与其说作者在介绍中国画,不如说作者在为我们呈现画中人物那极具戏剧张力的人生片段。当然,沈周所画的《落花诗意图》和文徵明所画的《古木寒泉图》等属于文人画,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木,常用来抒发个人“性灵”。因此,面对这些画,作者所表现的,更多则是画师本人的人生,或者画师作画时的心境。
例如,在《听落花的沈周》一文中,作者自79岁的沈周见落花而画《落花诗意图》说起,不仅介绍了沈周在中年之后“不断经历着失去的痛苦”的人生,还解读了沈周所写的诗句——“山空无人,水流花谢”中的“克制”情感。再如,在《文徵明,比枯木倔强》一文中,作者讲完文徵明喜爱古文却不研究科举考试的范文,最终九次落榜,以及在升官之前辞官还乡等故事后,才简单提到——82岁的文徵明画了一幅《古木寒泉图》。翻书至此,我们无疑更加理解了标题——“文徵明,比枯木倔强”,以及文徵明画《古木寒泉图》时的复杂心境。
不过,值得强调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讲述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而是加入了不少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构成了该书充满生命朝气的独特气质。例如,面对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作者明确反对“画家是为了避讳,刻意将李隆基的逃难画成出游”的说法,认为这恰恰是“生活于开元、天宝的那一代人”身上的“与生俱来、无法摧毁的乐观和自信”。在该文的末尾,作者引用了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指出那一代人身上“永远不会因为任何事情陷入绝望……深信一切都有重来的可能”的生命朝气。
再如,面对文徵明的《古木寒泉图》,作者并没有一味陈述倔强的文徵明在俗世中屡受挫折的不幸经历,而是不断强调画家“听从内心”“来去潇洒”的人生态度。在文末,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徵明的倔强性格,更是一种至诚的人生态度。正如作者对于《古木寒泉图》的评价——“当所有装点的元素剥落殆尽,只留下这个世界最纯粹而永恒的骨架”,这无疑暗含着一种令人钦佩的生命力量。总之,虽然那些画作背后的历史人物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感慨生命的无常,而是愿意发现和挖掘那些人身上的生命朝气和洒脱态度。这种非凡的生命力量,已然跨越时间的长河,感染着当下的翻书之人。
读罢《画里浮生——中国画里的隐秘记忆》,那一幅幅古画的前世今生,那一个个古人的独特灵魂在我们的脑海里一点点闪过。借助一张张古画,我们能够共鸣着古人的悲喜,被他们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染,这无疑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希望将那些历久弥新的‘情绪价值’,传递给这本书的读者”,让读者能从中得到力量。
金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