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第一次见粟立新的情景,她跟随五月诗社老诗人罗小燕参加诗社例会,当时的她紧张局促,听桂汉标老师介绍诗社的历史,她崇拜而兴奋,带着对文学的崇敬与向往,例会结束后她拿走了一大摞书和报纸回家学习。认识立新至今有十多年了,久而久之、不知不觉间我们成了闺蜜,许是情趣相投的缘由吧,总之应验了“文学是一种缘”的老话。
刚认识立新时,她毫无文学根底,结缘于五月诗社后,她积极参加诗社活动,刚开始写诗写得很困难,但她很虚心,主动拿着练习稿向人请教,改了又改,几乎都是在最后期限才交“作业”。写着、练着,成长着、进步着,于是有了《青山不老》一书,现在又将出版诗集《让灵魂高贵》,我真心为她高兴。
“真实的创作灵感只能来源于现实生活。”立新文章的题材与灵感也应和了这一点,写一路走来的身边的人和事,从生活趣事到情感记录,从小资小我到大情大爱,都在她的作品里时时出现,例如:《赛波珠》《又见蜜蜂飞来》《云锦花开》《天井山传奇》《别样夏令营》《党徽,在这里发光》《我也参与新诗教活动》《庚子年的清明》,每一篇诗文都是真实生活的记录,而她也在这种坚持的写作中不断捕捉,以不同的身份进行写作与抒情,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德国作家施莱格尔说:“诗人的职责就是使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发出光辉,赋予它们以一个较高的价值、一个较深的含义。”新冠疫情暴发后,全国上下一起抗击疫情,她写出了《庚子年的清明》:
这是个不一样的清明
父亲一早过来
10点,带领我们
参加全国性哀悼活动
汽笛长鸣 春雨如泪
降至半杆的国旗
白衣执甲 时代英雄
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11点,我捧出母亲的相片
摆放好拜祭的物品
母亲,我答应过你
每年的清明都去看你
2020庚子年的清明
被口罩封了路
我们只能选择在家
父亲带领我们一家四代
为你点燃一炷清香
妈妈我们想你了……
在看了太多千篇一律的喊口号式的疫情作品后,再读到她的这首诗,颇有眼前一亮的惊喜,在平凡的叙事中写出了不一样的情怀,从大众化的视觉角度找到突破口,于平凡见真情、于真情见力度、于力度里将爱或柔软或固执地坚持,使得立新的作品更具有正能量。所以她写《橄榄绿》《党徽,在这里发光》《中国大妈的爱国情怀》,于小中见大,用简单的句子点出闪光的主题,例如:
中国大妈
以饱满热情迎接美好的每一天把和谐社会完美演绎
——《中国大妈的爱国情怀》
通读整部作品,发现立新的写作语言朴素,意韵丰富。从题目到用句都很接地气,《又见蜜蜂飞来》《送别百岁奶奶》《走进五月》《诗的摇篮》,只看作品目录就可感知,例如下面这首诗:
路头村
路在前头
还是路在后头
都挡不住时间的洪流
断壁残垣
倒塌的仅是光阴的墙
那抹红一直在心中飘扬
开始还是尽头
唯心
碉楼的残骸有着血染的风采
这是革命生长过的地方
红色教育在这里扎了根
轻轻经过
就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立新用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知,把一首采风作品以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立意高远而又不落俗套。又如下面这首:
姨奶奶
爸爸带着我和姐姐
看望您96岁的妹妹
姨奶奶在地里种红薯
我和姐姐跑过去搀扶着她
我们哭了
因为她说话、走路、长相、头发都和您
一模一样
高尔基说过:“富于感情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立新的诗几乎没有什么装饰的语句,她善于把普通日常的生活气息化成想象丰富的一首首诗,情感丰富、情色饱满,用词用句平实而直白,也正是这种平实和直白,我多次被感动,特别是在读到组诗《送别百岁奶奶》中的这首《姨奶奶》时,竟然泪眼蒙胧,“因为她说话、走路、长相、头发/都和您/一模一样”,多么浓厚的感情、多么深刻的记忆,浓烈到一触即发的情感趋势……
立新在文学感悟中这样写道:实在是要求自己太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不管以前如何,应了诗文集的名字,从今往后,我也要继续用感恩的心善待家人与孩子,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
她就是这样不善于修饰,直接明了地表明态度,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心里明明白白,明白人做明白事,所以她有率真的写作、明快的人生。
“文学是一种缘”,文学是立新人生路上的一个偶遇与选择,她说:“每个人都渴望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有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诗歌成为我学习审视生活,提炼快乐、舍弃痛苦、认识自己和世界的一种方式,感恩人生路上的这一个选择。”我们也为有这样的同伴而高兴,祝愿她的文学之路走得更远,也希望我们回望过往,初心不改。借用她的诗祝愿爱文学的我们岁月不老。
虞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