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拥有一本书,是我在孩提时很高大上、很奢侈的梦想,家里穷,所以一直只能是我的梦想。在村里每天步行到镇中心小学上学都会经过新华书店,放学后,我穿着断了边的胶凉鞋与几个小伙伴冲进书店,隔着玻璃柜台眼盯着满满的书,却没有一本书是属于我的,只能望书兴叹。
没钱买书,借书也是一件难事。谁家有一本书,都不愿意借给别人,能拿出来分享已是很大方的事。往往小伙伴们得到一本小人书,哪怕是没有封面,或缺少章节头尾的小人书,大家都紧紧挤在一起翻读。一本破旧的书本每天不停传阅着我们童年的快乐。
记得刚刚上小学时,还不认得几个字,父亲有几本旧的书本,被我发现拿出来翻读时,看到一张张图就像村里放电影里的“坏蛋”一样,我就把书一页一页狠狠地撕掉,父亲发现时书本已经被我完全消灭了,自然我也被父亲狠狠收拾一回。后来才知道这几本旧版本的书本是非常珍贵的,是父亲从小读到大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大学》,父亲只读一年私塾,却能把这些书本背得滚瓜烂熟。在他八十多岁时还默写《增广贤文》并手抄装订成册送我们兄弟人手一本。经过这次的深刻教育,我开始学会保护好每一本书籍,在小学开始就学会把每一本书保护收藏好,现在什么不多,就是书本越来越多,搬家时搬书成了主要任务。
懂得读书看报,还是在父亲身上学会的。村里实行分田下户,父亲在调顺三区工作,下班后就骑上二八高轮头大单车赶回家,依稀的星光下,父亲摸黑在水田里耕种,第二天蒙蒙亮就赶回单位上班。每次父亲回家时都会带回一份《广东农业报》或《湛江日报》,他说做农民也要学会收集信息,这样才能种好田。从此我学会了看报纸,慢慢又喜欢报纸副刊文艺版,我的作文写作得到提升,时常获得老师表扬并拿来在班上作范文讲解,这小小成就让我更喜欢看书了。
学生时代一直没有钱买书,往往是通过借书看,借书看更是看得特别认真,看得特别快,一个通宵就把书看完还给别人。大家常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所以特别珍惜别人愿意借书这份友情,每每看完书都要把书页整平理好,完整送还别人手里,绝不敢私自转借他人阅读,以免书本失踪,对不起这份真诚的友情。
旧书摊的出现成了我的心头好,时常在霞山新华书店路边的旧书摊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虽然是旧书,但是便宜,花少少钱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书也如获至宝,自己一直认为书本没有过时新旧之分,同样读得津津有味。
真正有“能力”买书,是在部队服现役时,因为每月都有津贴,每月领到二十一元津贴都要买一二本书,有一次为了买到鲁迅文集和朱自清文集就把津贴花得干干净净。因为喜欢读书看报,部队订发的《解放军报》《战旗报》每期都认真阅读,并开始学习写作和写宣传稿件往军报和地方报刊投稿,当兵第一年就有作品上报,大大激发我读书看报的兴趣。退伍参加工作后,领到工资后我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去新华书店购买我喜欢的书,单身宿舍的床头上堆有书,简单一张桌子上堆有书,地上堆有书,骑去上班的单车头篮子有书。我随处放书,随手拿书来看,看完或有事需要做就随手把书放下随地摆放。后来找来木板做起一个书架钉在墙上,给书本安了一个家。
读书看报,已成为习惯,更是心灵需要。
郑玉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