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某日,突然收到一封渴望已久的书信,那种思念成河、想念成灾、久旱逢甘霖的激动心情是无以言表的,于是便有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美妙诗句。
如今节奏很快,科技发达,一部手机可电话、可信息、可微信、可语音、可视频,纵使千山万水相隔,也如同相伴左右,时常能感受到牵挂之人的存在,触摸到他的气息。然这种发达的科技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少了一点温度,少了一丝温暖,少了一种在期盼中等来书信急切阅读的激动,少了一种难以见面又见字如面的欢欣。
电视剧《功勋》值得大家一看,讲述的是六位共和国功勋人物的故事。平凡而又伟大,普通而又崇高,艰难而又卓绝!其中默默无闻的张富清是我们基层干部的典范。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尤其农村困难重重,作为一个乡镇干部,他身先士卒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之中,察民情、解民忧、舍小家为大家。女儿患脑膜炎来不及救治,留下后遗症,妻子从供销社减员中带头回家,而他,一心扑在工作中,成了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他的身影留在大山,他的脚印留在大地,他的为民之情留在群众心中!群众念他、盼他、想他,他也扎根群众中,把群众当亲人,同甘共苦,努力奋斗。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张富清,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张富清的事迹,是一种与群众有温度、有厚度的情感,是一种“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最亲之人的思念!
微信很微妙,微信很便捷。同居一室、同处一楼,有时大家都用微信,人很近,心却很远。书信很慢,书信很远,但心很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信寄来就有家。父母在,家就在。我的父母已去世多年,时常梦中惊醒。在梦里,有母亲天不亮就为我们准备早餐,吃完后匆匆赶去上班忙碌的身影;有家里来客,母亲翻箱倒柜,倾其所有,热情招待客人的画面;有上初中时,她为我转学奔波,说尽好话的情形;有夜幕降临,左邻右舍到我家围炉夜话的氛围;有父亲做的香肠和玫瑰肉,永远是将军庙菜市场一绝的骄傲;有闲暇时,父亲从衣柜顶上拿出一个红彤彤的桔子给我吃的镜头。这些片段像电影一样一帧一帧在脑海中映现。
那年我出生在益阳市七公庙的一条小巷里,那天从三堡搬家到七公庙,一辆板车,全部家当,母亲撑车,哥哥姐姐们提的提、推的推、拉的拉,便完成了一次搬家行动。第二天凌晨一声啼哭,宣告了我的降生。一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让我深刻理解了对父母感情最真挚的表达。朱自清的《背影》是我学得最认真的,也是感悟最深切的。后来哥哥姐姐们都下放去了农村,父母亲最幸福的时光,是他们来信后由我念信的时刻。读完后,母亲总是念上一句“就这些?”眼光一直停留在那薄薄信纸上,担心我偷工减料少念了。长大后才知道,那是母亲的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千古词帝李煜的一首《长相思》写透了人世间相思之苦。如今我为人父,为人外祖父,在不断地送别中感受人生的不舍与温馨。小外孙女已5岁多,去年去了长沙上幼儿园,只有长假才能回来。今年元旦收假时,又要启程出发,我们问她:“寒假是留长沙还是回益阳?”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回益阳。”这种亲情一下子穿越时空扑面而来。其实平常我们也经常视频联系,但永远没有相伴左右的情感来得真切。我和妻子一起送她下楼、上车,她摇下车窗笑眯眯地向我们挥手再见时的情景,时常在脑海中涌现。这种送别,仪式感很强,是一种亲情的传递和升华,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光大。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珍惜每一份感情,人生便在温暖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