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杨计文先生送来的《闸坡风味》,一种温馨的海味迎面扑来。那情景,就跟几年前在海陵岛参加《闸坡印记》首发式时的感受相似。略有不同的是,《闸坡印记》是一本典型的“小百科全书”,那是作者数十年对家乡海洋文化全面探索的辛勤积淀;而这次看到的《闸坡风味》,则更集中地展示出“舌尖上的感受”。
《闸坡风味》特色明显。首先是谈及的美食十分丰富,逾百余种,犹如洋洋洒洒的不同菜式,既有清蒸白灼,又有焖煎炒炸;既有清汤浓汤,又有焗饭炒饭,还有五花八门的各种小吃。例如,“蒜蓉蒸龙虾”之养眼,“香煎一夜水”之新颖,“血鳝饭、海胆饭、大乌饭”之香气诱人,可谓斑斓多彩,魅力无限。
其次,体现出浓浓的文化韵味。一些很平凡的文字,经由作者娓娓道来,也变得句句有来历,段段有故事。如从“椰菜饭”里折射出困难时代的艰辛与苦楚;在《芙叔麻糖》里唤醒起的少年记忆;于《老婆饼》里,则注入作者暖暖的人生情怀。一位诗人曾说:“人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爱已辜负得太多,美食就不能再辜负了。”
书中不但洋溢着浓浓的情愫,还介绍了许多美食知识。在《阳江豆豉蒸蒲鱼》中,作者提出,“阳江豆豉浓重甘醇的豉香,对很多食材都有亲和力,而阳江豆豉蒸蒲鱼便属于此类。”可以说,作者在赞叹“闸坡蒲鱼”的同时,也积极地推介着“阳江三宝”。
再次,“海味”十分突出。作者所述的百来篇蒸菜、炒菜、汤、饭等美食,既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又海味十足。例如鱼丸丝瓜汤等6种,蚝饭、马友鱼饭、沙蚂蟹粥等10种,都是用海产品作食材。
我曾问计文,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搞这么一本书?计文的回答朴实无华:“闸坡是我的故乡,能用自己手中之笔,把故乡的美与风情表现和传承下来,是我最大的希望。”
谈及出这本书的难度,杨计文并不讳言,“最费时费力莫过于寻找资料,既要展示有价值的食材和成品,又要花大力气去采访、调研、探究,许多掌故时间久了,如果不抓紧搜集,就很容易流失。”“我在编集子时给自己下了个指标,即每一样食材或成品至少要有一幅以上的图片。”
在《清蒸“将军帽”》时,作者曾这样描写,“将军帽”的外壳似清兵军官的帽子,帽子下一团小鲜肉,那是螺的外体。为了介绍好“将军帽”,计文专门找来朋友,到马尾岛,甚至南鹏岛去寻踪觅迹,好不容易买到一个,又要赶到海边,摆在礁石上进行拍摄。几经周折,拍摄和推介工作才得以告一段落。
为了全面、详尽地收集所需要的美食资料,计文千方百计去寻求“货源”,一旦发现“有料”,要么亲自带几个同道到酒店食肆,观摩厨师做菜,拍下美食成果;要么自己动手,请三五知己到家里来,让朋友在欣赏自己厨艺的同时,也作出点评。一顿饭朋友吃得宽心,自己也获得满满的“写作素材”。此法很得“蒲松龄免费送茶水听故事写《聊斋》”之遗风。正因为这样执着认真,杨计文写出的“风味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阅其文观其图,如临其境。
见计文在短短几年,便先后推出三本书(还有一本《藤壶文集》已经在印刷厂里印制着),我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在出书难、销书也难的今天,你投入高成本去出书,会不会觉得有点亏?”听了我的话,计文缓缓回答:“若说不吃点亏,似乎也不真实,不过却是我愿意的。”随即,杨计文颇带自豪地说:“从《闸坡印记》推出后的情况看,社会反响还是挺不错的。”一位到海陵岛采风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就曾对计文说:“你写的这本书,为海陵岛人民作出了贡献,希望今后继续努力!”
听了这样的话,我为计文的成功而高兴,也为《闸坡风味》的出版而祝福。“用自己的心力去表现自己家乡的民情风貌”是计文的意向。我相信,在文化传承的事业中,杨计文先生,决不会放缓他前行的脚步。
林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