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火爆银屏的电影《满江红》最后,岳飞那首气势磅礡的《满江红》写满一堵墙。现在想来,编剧的这一灵感不知是否源自同时代的著名画家文同:为了增强记忆,文同把需要考试的内容都刻在一墙壁上。若干年后,文同回乡省亲,自己被那堵密密麻麻刻满考试内容的墙壁给震撼了,感觉自己当年做的是泯灭人性的行为。
谈到创作初衷,本书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仇春霞坦言,因此前参与编写《书论备要(古代)》一书时积累了很多不错的“边角料”。本书中,仇春霞选择了一个巧妙的切口即书帖。本书撷取的书帖包括范仲淹《边事帖》、黄庭坚《雪寒帖》、米芾《武帝书帖》、徐铉《私诚帖》、韩琦《旬日帖》、司马光《天圣帖》、蔡襄《安道帖》、蔡京《致节夫亲契》、赵构《付岳飞书》、欧阳修《端明帖》……共60余位名士120 余幅书帖真迹,名人云集。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早就“深入人心”,宋真宗朝的刘娥皇后因此背上千古骂名。仇春霞指出,真实历史让人惊掉下巴:宋仁宗赵祯也确非刘皇后所生,其母是婢女李氏。在刘皇后的精心设计下,“李氏为真宗生下了一个儿子。刘娥把李氏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养,并将他扶植为一任皇位继承人,即仁宗皇帝赵祯”。“刘皇后抢了李氏的儿子之后,并没有将李氏置于死地,而是仍将她留在身边,并善待她的娘家人”。相较于北魏因“子贵母死”旧制而闹得满朝的血雨腥风(《漫长的余生: 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7月版),刘皇后算得是“仁至义尽”。
在现存宋代信札中,士大夫工作书信占多数。本书中,仇春霞写到了西夏战争、庆历新政、朋堂之争、乌台诗案,也写到了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名人的仕途浮沉。虽然官场明争暗斗,为避免落入众所周知的俗套,本书更侧重士人风骨的书写。
那是一个名士风流的时代。虽然经历了水洛城事件,但范仲淹与韩琦这对改革死对头,私下“仍是好友,公私分明,这就是当时的君子吧”。有人对所谓的祸避之不及,有人则因为坚持主见宁愿“飞蛾扑火”,为的就是“气节”二字,这里当然说的是尹洙。当范仲淹被宰相吕夷简以“朋党”之名贬往外地时,“时年35岁的尹洙不顾自己的仕途,公开申明自己就是范仲淹的‘朋党’,并且主动要求贬官”。忌讳“朋党”的宋仁宗顺水推舟,很快遂了他的愿望。
正如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仇春霞在本书中梳理了很多历史的“边角料”,比如蔡襄研制的小龙团茶,以及他最喜欢以惠山泉当作煮茶用水,所以朋友“有机会的话也会把惠山泉水当礼物寄给他”。蔡襄待朋友也不薄,为让在北方的友人杜衍尝到南方的荔枝,他甚至给杜衍寄去了一包荔枝,虽然大多烂掉,但礼“烂”仁义也重;宋代士人的饮食也会让今天的吃货们望而却步。今天有句话“拼死吃河豚”,而在宋代把河豚作为食材很普遍,苏轼就非常喜欢吃河豚。也有人因吃河豚不慎而命丧黄泉,比如曾给苏轼送过几只螃蟹的丁公默;古人交通工具和生活条件十分有限,即便是官员也难免被一些疾病困扰,比如今天几乎不值一提的脚气病,过去曾困扰士大夫们的远行,乃至危及他们的性命。这并非耸人听闻,直到“二战”,脚气病仍旧是非战斗性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沈遘在任家乡杭州的知州时曾颁发过禁止捕食蛤蟆的命令,“禁止西湖的一切捕捞活动”,但由此就认为此举出于作者想象的环保因素,或许有待更多资料佐证……
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条泱泱大河,那么本书汇聚的许多“边角料”更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涓涓细流。许多“边角料”因过于琐碎和寻常,平时难入主流历史叙事的“法眼”,但“边角料”本身就是历史人物丰满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厚重历史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石。生活之上,士大夫才会绽放出令人信服的风骨光芒。
禾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