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随缘散人”著《李清照传》,对李清照这位才华横溢的宋朝女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理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两首李清照的词,很多人读过,我也很喜欢读。这个李清照该有多么孤独寂寞啊?如果单就这两首词,就认为这是古代一位深闺寂寞才女的小情调,一个小女人抒发自己的小情绪,就是孤陋寡闻了。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的春天,李清照出生在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小失去母亲,不过,继母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视其如己出。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清正刚直,疾恶如仇,思想开明,家中收藏诗书颇丰,还特地为女儿开出许多购买的书单。
李清照酷爱诗书,五岁就主动请求继母让其读书、写字。她天资聪慧,读书几乎过目不忘。宋朝封建礼教森严,但父亲不但没有加以干涉,还十分高兴,抽出功夫为女儿买回更多的书籍,全力栽培。李清照就是在这样宽松开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知识的养分给了这个小女子大情怀,高眼界。腹有诗书气自华,她填写的词,字里行间处处呈现大家风范。她关注政治,关注民生,忧国忧民,歌颂赞美英雄,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对李清照而言,与诗书相比,女红索然无味,三从四德更是无味至极,她读书不读死书,不人云亦云,对人生,对朝政,对世界,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以女子的身份,让才情展现,立足于男人主宰的文人世界。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颖,被誉为神童,他博览群书,喜欢诗文,酷爱寻访收藏金石书画,是太学生中的佼佼者,为人谦和沉稳,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声誉。两人一见倾心,终成眷属。
在党争中李家倒霉,加上膝下无子女,被婆家嫌弃,“罪臣”之女李清照被迫离开丈夫回娘家居住两年多。与赵明诚团聚后,好景不长,赵家没落。她与赵明诚颠沛流离,历尽坎坷。尽管如此,李清照从不向命运低头。她心胸坦荡,爱憎分明,我行我素,敢于挑战世俗礼法,挑战封建礼教,挑战自我。她研究北宋词作,写出了六百字独到见解的《词论》,对后世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世道变化无常,不变的是,李清照不染半点尘埃,始终守住心中的那份单纯、果敢。无论是童话般的前半生,还是惨淡凄凉的后半生,哪怕在乱世中,她自始至终仍然是那个热爱读书,热爱吟诗填词,浑身散发出书香气息的女子,且佳作不断,流芳百世。
李清照与赵明诚在路过西楚霸王项羽庙之时,她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言志,写出了这个女子骨子里的豪情。
世事难料,你身边所有有形的东西,全都不属于你。赵明诚与李清照穷其一生,收集保存的那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董,在战乱中一次次被洗劫、失散。丈夫去世,因谣言误解其清白,李清照一个人在战火狼烟中颠沛流离,追着皇帝逃亡的路线,要把所剩的文物全部捐献给朝廷,为丈夫洗刷莫须有的罪名。
当风烛残年来临,在人情、世道处处纷乱中,丈夫早已去世,李清照怎能忘记丈夫临终的重托呢。在无比寂寥的时光里,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她独自一个人用了几年时间,完成赵明诚还没来得及完成的《金石录》,写下了《金石录后序》,她这才如释重负。《金石录》共三十卷,她亲自审核,考订精准,评论独具卓识,对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和金石书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留给后世人,直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那些有形的贵重文物虽然散失,而这些文化遗产世代流传。
战争失了国,亡了家,故国不堪回首,却有人还在寻欢作乐。于是,李清照怆然而叹,写下了《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女词人忧国忧民的大丈夫气概呼之欲出。
巾帼不输须眉的奇才女李清照不单属于她那个朝代,她也是后世女性的骄傲和榜样。每当读到她的诗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饱读诗书的女人,永远不会怨天尤人,而是用读、写来自我提升。这就是女子读书的魅力所在。
周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