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林华新,性情中人也。
是缘分吧, 与他早在20世纪的1979年就认识了。
那时候,改革开放风气初开,群众文艺创作也跟着得风放彩,文化部门因势利导,每每召开一些业余作者座谈会或学习班。我们同是郊区业余作者,他写的是曲艺,我搞的是戏剧,虽不同道,却常常同桌——开会吃饭呀。他呢,人缘好,结交广,因此我们不但认识了,而且还很“倾”(聊)得来。
时间到了1984年,郊区一分为二。我当时是农村一名民办教师,有幸被借用到新建制的坡头区当一名文艺创作辅导员。林华新是坡头镇人,因此接触的机会更多更密切了。
人的感情关系,多半缘于血统或事业链条。自1978年起,广东省文化厅就开展以群众业余创作为对象的评选活动,也就是省以地市为单元,地市以县区为单元,一级一级发动群众业余创作;一级一级组织作品评选上送。县区送地市,地市送省厅。这是省内各地市,地市内各县区很带竞争性的成绩报告单。一年一度,白纸黑字,犹如高考的录取榜。坡头新区领导抓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自然不敢怠慢。鞭策之下,我这个新来“媳妇”,不得不竭尽全力以赴。有着林华新这样一个很有实力的业余作者,我能放过他吗?他的确也帮了我的大忙,单第一个年度,他的快板书《发奖金》就在省里获得二等奖。
我和他是越混越熟了,但接触也慢慢地越来越少,原因是他当上了公司的小头目,长年累月在深圳或珠海管工地,一年难得回湛江两趟。
用一句小学生文句来形容:“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们都退休了。
没有工作纽带,天各一方,除了微信,见面的机会更是咫尺天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林华新竟悄悄学起了书法。这并不奇怪,很多老同志包括我都是这样过来的。但想不到的是没多久工夫他就想着出自己的书法集。我知道,林华新是个十分勤奋的人,出集子也没什么稀罕。然而,当他拿出他的稿子,竟是千篇一律的小篆。他对我说:“我自知不成熟,但出自我心我手,总想留下一点生活的印记。你帮我写几句吧,实话也好,空话也好,作为前言,让它有个书的样子。”
可怜兮兮的话, 我感动了。
篆体,为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广义上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上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标准篆书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称而长。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排列纵横成行,形式固定而刻板的结构,它的创作空间是极其的窄小。虽是名家大腕,篆书作品也只能是搬字过纸,何况林华新这样的新手?你就看着他那一笔一笔匀称而平稳的线条,你就知道他是如何心定手定才能达到的效果?所以虽是乏善可陈,你不能不承认他的功力。舍此,他的书法载体——楹联,却是可圈可点的。
全书共有三百多副楹联。这是他经过一番精心选择的联句。内容有格言、言志、修养、风景、婚姻、晚晴等六个方面,一溜的七言句,整整齐齐,每页两副。一眼瞄下去,书法释文,上下明白。这样的一个好处,首先是通透,作者读者,书法联句,谁都不含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目了然。
以林华新的初心,不为名,不求利,就想多点有益朋友——比如这书送给了我;有益群众——比如这书流向社会,都能充满正能量,释放出它应有的作用。
你看他的联语:“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才是贤”,多么高尚的人格修养。“著书岂为名传世,提笔总为益世人”,多么可贵的写作精神。“自供清淡精神爽;处事从容日月长”,多么睿智的处世态度。“不羞老圃秋容老;且看红花晚节香”,多么乐观的晚晴生活。“闲删蕉叶书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多么闲适的读书精神。“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多么诗意的人情观照。“能勤德业为良友;有益身心在好书”,多么规行励志的勉言……总之,你看着心动,你想着振奋。这就是林华新所以拿起笔来书写的动力。
好了, 也不用我多说了,书摆在面前,我也给他拟一联:
林中自有鸣林鸟;花里还须识花人。
读者自有读者的见解。
卢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