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亲情味,是敖惠娇散文集《岁月沉香》留给读者最初的印象。翻阅书中“亲情缭绕”一辑,作者以亲切之笔触,写母亲、父亲、祖母、外婆这些先辈,令人读后不由得也沉浸在一种情感氛围之中。
以写母亲为例,作者笔下的母爱是深厚无比的。在《母亲的手》中,“一双富贵的手也就成了百味杂陈的手”,写出了母亲的勤劳和生活的艰辛;在《母亲的芋头糕》《母亲·南瓜》《母亲的葱油粥》里,母亲不但勤劳,还是烹饪能手,品尝着她巧手中不时变化出的各种美味,你会感到生活是何等甜蜜。“母亲的葱油粥,是特有的美味,那一圈圈青绿的葱段,是岁月的味道,那一点点漂浮在粥面上的油迹,映着母亲的脸,是简单的满足,滋养着五脏六腑的,是母亲质朴深沉的爱。”透过母亲煮的葱油粥,寄托了作者无比温馨的回忆。
描写父亲的篇什也不少,《父亲·酒·人生》《父亲的被窝》《夏雨滂沱》。在作者笔下,父爱跟母爱不同,如果说写母亲一开笔就展示出母性的慈善可亲,那么表现憨厚内敛的父亲则要含蓄得多,甚至在对父亲的“再认识”中,作者少不了要“欲扬先抑”一下。以《夏雨滂沱》为例,作者描写在夏日的一天早上,父亲因惦念刚到师范上学的女儿,不顾雷鸣电闪、暴雨倾盆来学校看望女儿。笔墨至此,作者回想起几年前自己小学毕业时,因为生活困难,父亲曾有过要女儿辍学回家务农之一闪念,不由顿生感慨:“这是我印象中重男轻女的父亲吗?”“原来父爱就如这夏雨,厚积,浓烈,深沉……从此,不怕暴雨,滂沱里有浓浓的父爱!”其语言、行为、心理及细节描写,令人颇感震撼。
难忘的岁月,展现在峥嵘岁月之中。翻阅“岁月绵长”章节,作者儿时记忆至深的影子不时在读者眼前晃荡。因为孩童时便生活在农村,惠娇从小热爱劳动,对于“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的牛,自然也充满了感情,这种情结化成了《牛的美好生活》,作者这样描述:“耙田、犁田、犁地种番薯、犁晒霜、推磨……几乎所有的力气活都离不开它”,洋洋2000余字,把牛勤劳能干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另一篇《老牛·乡愁》,描述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时父亲和炳叔合伙买牛的事,作为亲历者,惠娇回忆起身边这头牛的成长过程,对这一“绿野喜耕种,一犁江上雨”的勤劳伙伴表达了深深的怀念。
童年的记忆是不会轻易忘却的,惠娇笔下的回忆性散文有令读者难以释怀的吸引力。如《五月的艾香》《粽香绵长》《香飘记忆的炒米饼》《腻滑鲜美的咸圆子》《岁月窑薯香》,单看题目,就让人食指大动。譬如写难忘的焗薯窑,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简朴的焗番薯,到90年代焗窑的食材多样化,祖传的薯窑加上了“走地鸡、鹅、鸡蛋、栗子、玉米,还有几条圆满的番薯,来到郊外一块刚挖完番薯的地里,来寻找放飞野外的雀跃,来品味美食出窑的惊喜”。作者感慨,时间过去很久了,“可记忆中的窑薯味儿还是那么香,也许,飘着香味的,是那岁月,刻在脑子里的,是那份陶然的向往”。
还有一种是精神方面的享受。如《夏日童谣》《岁月沉香》《艰苦而快乐的岁月》《随文学荡漾的青春梦》《文学路上的星星》等,数篇文章以饱含的深情回忆在校读书时的浪漫追求,刚参加工作时的火热情怀,在追求文学梦中获得的充实与享受,读后让人不禁产生共鸣。
理想的追求,展示浓厚的家国情怀。惠娇的散文虽以描写身边或所经历的平凡琐事居多,但并不妨碍她的作品立意高远,并带有浓浓的时代精神。《国旗飘 心飞扬》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写出了国人对国旗的珍视,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真挚感情。“终于在市购书中心买到了一面4号国旗,立即赶回家,打开——挂好——插在阳台上,打开中央电视台看直播……国旗在广袤的大地上飘扬,神州大地一片欢腾,一张张笑脸,写满了自豪和幸福,一双双泪目闪烁着五星红旗的光芒。”这情景,让人看了,会产生何等美妙的想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离不开无数革命先烈的付出和牺牲。在国庆前,作者写了另一篇散文《潇潇细雨悼英魂》,以细腻之笔刻画了家乡平冈的英烈中共阳江县委首任支部书记敖昌骙,面对烈士铜像,作者这样刻画:“她见证了新时代平冈镇人民蒸蒸日上的美好和谐,目睹祖国走向富强,革命精神得以传承,英烈之灵,足可慰矣。”这是歌颂伟大祖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放歌大自然,展示了作者的诗意追求。敖惠娇把对文学之爱常寄情于山水之中。作者的家乡在海边,荡漾的海风时常给她带来灵感。《海边的蜷伏》《四月的海在脚边》《夕阳下的蓝袍悦动》就是一组写海的作品,灵魂的文笔在海风里轻轻荡漾。我们看看作者怎样描述大海的:“站在高处,我们尽览美景,只见三面青山翠岭之间,浩瀚的大海边,静卧着一个美丽的长长的沙滩,活像一个巨大的牛角,也许这就是‘大角湾’名字的由来吧……我们便继续驱车前进,观赏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的珍贵文化遗产,往大海的深处徜徉。”(《四月的海在脚边》)
再感受一下少男少女在玩海中掀起的浪漫:“在沙洲的浅水中,只见男的挽起裤腿,女的飘起裙带,手拉着手,迎着海风,跟着波浪,对着镜头,随着一声口号,高高跃起……这海呀,可真是神奇的地方,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谁到了这里,都会找到一片浪花,轻柔的,舒缓的,张狂的,任性的,汹涌的,都会随着这浪花徜徉,洗去疲倦,消除忧愁。”(《夕阳下的蓝袍悦动》)
总的来说,读惠娇的作品,你会感到一种诗情画意出现在眼前。哲人说过,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见,用心去经营好每一篇文字,认真观察探寻生活中的美,一直是作者矢志不渝的追求。
寻求意境美。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是一种“雅”文学、“美”文学,它的读者面宽广,审美作用也很大。这种美文是建筑在真、善的基础上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所谓“托物寄兴,咏物抒怀”,敖惠娇正是用美的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寄托她的美学理想。
阅览作者近百篇文章,可看出作者极珍重作品的意境。例如《故乡的松树林》,“绿色松林”的蓬勃生长折射出家乡生态的变化,寓意改革开放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又如《系在风筝上的梦》,描画的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游戏,通过儿时的风筝表演、风筝比赛,抒写儿时童真释放的“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的追求。作者坦言:“我们喜滋滋捧回了个‘最佳放飞奖’奖牌,一同捧回的,还有我们那永远追求幸福快乐的梦!”
展示语言美。无论叙事还是抒情类散文,惠娇都非常重视炼字造句,注意调动自己的触角和想象力,体察出事物的细微差别,从而能成功地描画出事物的本质特性。譬如写雨水,她的笔法丰富多彩。描画春雨,她用温润之笔:“‘柳丝长,春雨细’,春雨就像一位害羞的新娘,裹着轻纱似烟如雾,从空中轻泻而下,苍翠的山峦、茂密的树林、一幢幢高大的楼全笼罩在雨雾里,缥缥缈缈,如诗如画。”(《春雨如酥》);描写秋雨,她用潇洒之笔:“伴着几声闷雷,雨终于还是来了,在这个寒露时节,在这尚燥热逼人的秋日,曼曼妙妙,飘飘洒洒,以轻巧卓约的风姿撩拨了心灵深处那婉约的弦,弹奏着千年流淌的秋之韵。”(《秋雨淅沥》);描绘冬雨,她用肃杀凛冽之笔。“呼呼寒风凛冽意,潇潇冷雨打窗声,寒气从四面八方铺天盖地袭来,迎面扑来,从背后灌进,从脚底窜上,往颈脖钻入,大地成了一座偌大的冰室,屋子里是凉的,房子外面是冻的,空气是钻心的,水是透骨的……”(《冬雨潇潇》)。看得出,作者是深谙语言的重要性,并致力追求的。
体现形象美。无论作为一名教师还是教育工作者,惠娇工作的思维方式是全面且趋于理性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跟学生分析文体也是侧重于逻辑思维,但作为一个文学作者,她是以感性、具体、形象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文学意象,突出作品的形象性。如作为本书同名的文章《岁月沉香》,主要是描画作者记忆中的两场球赛,那是青春活力的大释放,无论是心理描写还是语言表述,无论是行为体现还是细节演绎,都为读者展示了一场年少无畏的活剧,表现了一场青春追梦的画面,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浓浓的动态美和形象美。
从大自然中捕捉形象美,体现了敖惠娇更全面的审美能力。作者善于把大自然中美好的一面反映出来,如《谷寮村的诗情画意》《如诗如画高州仙人洞》《烟花三月八甲游》等,作者运用美妙之笔,给读者带来无比的享受。
展读敖惠娇在书中的近百篇文章,基本上都在《阳江日报》和一些省报发表过,而且都是近五六年所写的,足见她写作的勤奋,而且体现了相当高的质量。作者长期生活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之中,描写对象都是平常的所见所感,然而敏锐的触觉却使她能从平凡的生活发现美,表达美。
赏读《岁月留香》,使人从中感受到一种灵动,一种活泼,一种驻身于五彩缤纷世界中的寻美探幽。如这种挖掘,我以为是全面的,也是充满吸引力的。
林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