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到端子(黄世端笔名),是因为平时不止一次在《阳江日报》副刊看过他的文章,尤其是《想起我卑微而伟大的奶奶》《祭社肉》等篇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他文字里的率性细腻和乡土气质感动。后来机缘巧合,我在今年4月份市作协年会暨作协第五套丛书首发式上见到了端子,并得到一本他刚出版还散发墨香的作品集《默默坚持拂晓前的奔跑》,甚是开心。
《默默坚持拂晓前的奔跑》一书,分为“陌上烟火”“乡土流芳”“风雅说谈”“远游随记”四辑,收录端子先生近80篇精品美文。可谓情之所至皆成美文,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夫较深,在文章篇幅上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内容引经据典,古诗古文信手拈来,灵活巧妙地穿插于字里行间,文章极具画面感,如一幅幅晾晒在阳光下故乡与他乡主题的水墨画。
翻阅《默默坚持拂晓前的奔跑》,我从作者简洁真诚的文字中窥见这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文章洋洋洒洒有长有短,大多是游记,偶见文学评论和寥寥诗行,也抒发人生感悟,传统的文学质感,清新自然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内心的浮躁一点点消失。是的,我在作者营造出如大地般朴实温和的文字磁场里安静下来了,足不出户就被他的文字引领着远行:去松园楼怀古,去西山观瀑,作客高村,还去了五楞头、罗水县城、清湖陂、冷坑,翻过庞洞坳,登顶鹅凰嶂……尽享山野之趣,登顶之乐,无限感怀。我不仅去了作者的故乡阳春饱览人文风景,还被带着去了远方的韩江、南华、端州等地领略了一番他乡的风光,跟着文字穿越古今,再跟着文字回到烟火日常。
生于斯长于斯,作者笔下的游记,大多与日常有关,散发着乡土气息,浓厚的故乡情结自然而然抒发在作品中。就像汪曾祺与他的高邮,沈从文之于凤凰古城,莫言与他的高密,刘亮程与他的新疆……而阳春这片风水宝地,也是给予端子先生无限恩泽的故乡。身处其中,作为一名观察者,他用细腻的文字记录了家乡从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变成富美幸福的宜居城市。诸如《逐绿小城记》《在乡土的角落踯躅》《热烈的夏,到铁屎迳村采风去》《赴一场盛大热烈的乡间炮会》《做客高村》《聆听家乡路的脉动》《带你赴一个千年之约》等篇,作者以生花妙笔炽热地讴歌了家乡的巨变。陌上的春花夏果秋风冬寒,风俗以及日常杂碎皆自然流淌于他的笔端,如自序中所说,无言而有情。当经历变成文字,记忆便不会丢失,它们在纸上温和地散发出魅力和光芒。
如果说故乡是立足点也是归宿,那么远方则是梦想和不同的风景,是人生延伸的丰富和辽阔。作者把一篇篇他用脚步丈量过、亲历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他乡收录在《远游随记》小辑,足迹即笔迹。跟着作者的文字,读者仿佛也追寻了祖先的故园珠玑巷;见识了塔尔寺的金碧辉煌、灵巧通幽,感受了一把佛教文化;去了大美青海,静听了“天空之镜”盐生长的声音;还品尝了陕西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羊肉泡馍……风景旧曾谙,作者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当地景点的历史典故、人文荟萃融合进来,让人眼界大开的同时还增长不少地方史知识。
关于书名,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它隐喻着我对写作的初心和对文学炽热的追慕。一路走来,我仍然坚持在文字里飞翔。”村上春树谈过对写作的看法:“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上水面,沐浴光照。”深以为然。关于文学,端子先生认为,当读和写成为一种习惯,就保持了对世界的熟络,保持了对生活的新鲜感,保持了对文字的驾轻就熟。我们为什么而写作呢?作者提到了本土文学前辈蔡少尤老师屡屡与其谈到,写作是个人内心喧发的主观能动,它的本质首先是解放自己的灵魂,创作的过程使人内心安宁,别人阅读,或多或少受到一种影响,达成某种安抚的契约。《默默坚持拂晓前的奔跑》《二十六载沉沉浮浮的文字缘》让人看到一个业余写作者在文学路上怎样一步步从黑暗走到拂晓天光,怎样以文字亮明对生活的态度,或抵抗痛苦或打捞忘却,构筑个人独立的精神版图,作者对文学的追随与坚持值得我们钦佩。
对于在文学路上扶持或鼓励过自己的文学前辈,作者抱持着感恩的态度,这点尤为可贵。在《新白杨礼赞》《认识蔡少尤》《仰望一朵云》等文中,他不吝笔墨地写到了文学前辈对自己的关怀和指引,这份无私的情谊让人心生温暖。因而,作者一直珍惜,一直记得。他深切怀念文学前辈杨建国;对蔡少尤老师倍加敬重,惺惺相惜;仰慕艾云老师的文才……我想,一个懂得感恩、心存敬畏的人,也一定会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爱读书,也偶尔写书评。《志趣何在》《<绿水源诗话>到底有多美》《夜读<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言辞之优美连贯。“善读可以医愚”,我想我们读书应该像作者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养分为我所用,有所读,有所感,有所得。
作者写诗歌,短短几行,既有诗的韵律美简练美,还有几分哲思。在《七月观阳春崆垌山》中,“迷妄者自有迷妄之虞/通达者自有造化之法”,道出了几分灵魂的清醒和旷达;在《今天宜思念》中,作者用抒情的笔调自然流淌出了对母亲的怀念,“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读来引人遐思,让人动容。
作者写人情美。《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文谈其初出道时与两位同姓同性的大学生一起在条件艰苦的山乡不屈不挠地工作、生活,后来一位成为市级领导,一位却因酒精中毒而惨痛离去,作者发出了悠悠的感叹,“人间多少事,沧桑风雨行,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从而唤起人们珍惜自身健康的意识。《芬芳的乡土》那个皮肤黝黑的中年妇女阿萍,为了找给“我”10块花生油“损失费”,在家翁的授意下,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赶了16公里乡村小路来找“我”,“还数”后还硬要塞给“我”两瓶油,让人看到质朴而高贵的灵魂。《给我一杯水啊一杯暖心水》中,那个在病中也不忘记起身给“我”递上一杯水的10岁男孩京国,小小年纪却懂事,有礼貌,会感恩,让人感动也让人疼爱。《站在五米开外说话》带有疫情下的思考,邻居阿姨花养得好,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她说的那段话真好啊:“花也好,人也好,天养五分,人养五分,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就好。”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体谅,是多么温情的记忆。
作者写亲情美。逝水年华,步履匆匆,最亲的人永远是最坚强的后盾,可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人。《过年犹忆探村时》《最质朴的父亲的笑在梦里》《木豆腾芳》《有一些往事,拍案称奇》等文让人看到苦难之花催生的坚韧,父亲朴素真实,勤劳善良,会编织竹制品,擅长医治蛇伤,救人性命不图钱财,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作者与亲人的相处时光,亦能唤醒阅读的人内心深处关于亲情记忆的柔软。
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纵观全书,端子先生文笔清新简练,字里行间不乏温度、热度和质朴的脉动,还很有古文意境。阡陌红尘,众生百相,那些散发暖意与光芒的灵魂网罗于作者笔下,盈盈生辉,点燃我们内心不灭的灯盏。《默默坚持拂晓前的奔跑》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因为它会让你看见生活,想起生活,而且不会失望。
麦晓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