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存在“不完美焦虑”,我们会在高端场合领略精英阶层风光的事业成就,也会通过社交媒体看到网红光鲜亮丽的生活,一时间似乎只有自己的生活是一地鸡毛,在逼仄的空间里辗转挣扎的仿佛只剩下自己。事实上,成功事业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辛酸。近年来,对“更好”的追求近乎病态,很多人即使衣食无忧,但在精神层面仍被一种匮乏感所困扰:不够美、不够聪明、不够优秀……那究竟何处是尽头?
丛非从的《不完美,但没关系》一书很好地诠释了人没必要追求极致的完美,更重要的是真诚地面对自己。心理学家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完美的追求并非是出于对卓越的渴望,而是出于对“不完美”的焦虑。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那可以翻开这本让你慢慢直面自我和人生的书籍。
丛非从的这本书带着自我成长的力量。作者开篇便以积极的笔调抛出一个观点:所谓的完美并非哪里都好,而是有好有坏。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些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抑郁、颓废或者具有攻击性,但一个正常人本来就会具有这些情绪,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拥有在不同的情境里灵活选择怎样做的能力,而不是不暴露“问题”。进一步来说,一直有个误区需要被“铲除”,当一种现象变成一种“问题”,我们就觉得要远离并且排斥他。实际上,所有的存在都是有益的,所有的问题都是一种资源。这些特质恰好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秉性。比如说抑郁。现在青少年“遭遇”抑郁的概率不断上升,但是抑郁真的那么可怕吗?在心理学家看来,抑郁如此美丽,让人拥有更加敏锐的感受力,更靠近自己的灵魂。在作者看来,不嫌弃当下的自己,这才是一种幸福的成长,像作者所言,庆祝自己的不完美吧!
作者在第二辑中深刻剖析了人内心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阴暗面”,但事实上,简单粗暴地将其归纳为“阴暗”,就太武断了。别太小看自己内心的包容能力,你所经历的苦难,会转换成为某种经验装点你的人生。
不过自我成长这个人生命题,无法只靠自己,也需要别人的成就,同时我们也需要成就他人。作者在大量的案例中发现,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如何求助他人,换句话来说,人们非常害怕被否定。被认可是人类共通的心理需求,不过被否定并不和“你不完美”画等号。作者认为,长大的过程就是变勇敢的过程。自信,就是选择表达自己,并允许自己被否定,其实这也和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心态”理论相对应。
我想作者主张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拿发脾气这个事举例,多数人会认为发脾气是负面的事,但换个语境,便是另外一种解读。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内心最脆弱,也最柔软。作者指出,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其实只是想掩饰自己的委屈和受伤,那个剑拔弩张的外表下有个受伤的小孩,他很害怕。事实上,发脾气有时就是寻求安慰的一种外化方式罢了。而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表达-理解”是比较基础又核心的方式。不过作者指出,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又是一个需要修炼的议题。
作者进一步在第四辑中阐述了如何更好地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作者指出,我们能给一个人最深的爱,我们与一个人建立真诚联结的方式,就是爱他所不能爱的自己。真诚地赞美,少用否定语句,态度大于内容,呈现语言背后的情绪情感,走进别人,归根结底是实现共情。
作者也提到如何处理亲密关系,有时候吵架是走进彼此的一种方式,有时候试着去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才可以更好地爱对方,有时候我们自认为的爱情其实只是假性亲密关系。但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我们进入一段关系之前,先成为自己。
作者用轻松通俗的语言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尽量放松,相信自己会被无条件接纳,然后你会变成一个有趣的人。不要害怕犯错,敢于绽放自己生命的能量吧!
陈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