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杯茶,一段闲暇时光。
书捧在手中,茶置于案头,人伏于书桌,或背靠床头;或青天白日,或夜阑人静。读书,品茶;品茶,读书。书中情,茶中味,相互渗透;书生香,茶生津,相得益彰。乐在书中,乐在茶中。
书似茶。茶有品种不同之分,有质量良莠之别,亦因产地、气候、采茶季节不同而不同。茶要采,要选,要醒,要冲泡,要选出适合季节、适合自己胃口、且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茶。书较之于茶,其品种更多,质量更是鱼目混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人出的书更是千差万别。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思想,丰富人的知识,提高人的素质,扩大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给人以智慧与力量,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一本不好的书,则会误人子弟,消磨人意志,让人走火入魔,成为腐蚀人们灵魂的“精神鸦片”。所以,书更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抓到手中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读,而要精心挑选,选出能怡情、健脑、励志等适合自己胃口的书来。
选择一本好书,如同淘到一种适合自己胃口的香茗。茶好,在形,在色,在味,在能提振人的精气神;书好,在文,在情,在理,在能让人如沐春风,如品香茗。“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语)。”
茶如书。茶钟情于水,茶也只有在一定温度的水中才能“活”起来,才能由“茶叶”之“茶”变为“茶水”之“茶”,才能被人饮用,为人体所吸收。茶“活”起来的过程谓之冲茶,冲茶得把握茶叶数量、水温高低、冲泡技巧与方法。书要“活”起来,变成人的知识与技能,唯一的途径只有认真品读,读进去,走出来,学以致用,没有其他任何捷径可走。否则,书充其量只能算是藏品或用来装点门面的饰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知识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奢望一口吃一个胖子。读书重在平时,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博览群书,“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虽可解一时之需,但并不能将书本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读书是一种乐趣,品茶是一种情趣。品茶的情趣在于品的心境与氛围;读书的乐趣则在于沉醉其中,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故去的、健在的甚至远在千百年前、千百公里以外的作者“交流”。茶可一人独品,亦可邀三两个好友围坐一起边聊边品。读书也一样,既可一人挑灯夜读,亦可与众人一起读;既可默读,亦可朗读;既可在家中读,亦可在单位、社区、社团、图书馆甚至走进电视里读。品茶,重在品茶之韵味,茶之起落、沉浮,由此感慨人生的酸甜苦辣,其情趣盎然;品读,重在与书中情、景相依相容,与书中人物休戚相关,为作者的生花妙笔拍案叫绝,“学而时习之,不一说乎”?
我认识一位领导干部。一次到他办公室,边品他为我泡的普洱茶边汇报工作。事毕,忽然聊到书。他让我参观其书柜,还有办公室阳台堆得像小山一样的书。我深知这位领导是一位业余围棋高手,遂猜测其书要么是政治理论读物,要么与围棋相关。可令我没想到的是,他除了拥有这两类书籍外,还有历史、法律、经济、文学等书籍,单就他征订的全国知名文学期刊,就让我这个业余“文人”汗颜。我随手翻了几本他从书柜抱出的文学、历史书籍及杂志,见每本书或杂志上都划了不少杠杠,还有书页空白处写的不少感悟。
接着,他以茶打比方,说,读书如同品茶,只有品出了茶中味,才能融会贯通,并用以指导实践。他告诉我,他自己平时在思想上或工作中遇到的不少困惑,就是通过读书才悟出的答案。
很明显,这名领导干部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善于吸取书中的精华,读书也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刘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