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卢当应多年,只知道他是个儒商也是作家,大学毕业后来深圳打拼。扎根深圳,深耕文史十几年,参加龙岗区281个自然村的村落调查,主持编写村史村志20多部,撰写客家文化论文多篇以及传记著作《末代拔贡刘都龄传》等,拍摄古村落纪录片多部,策划社区文化活动百余场次。当他把新诗集《鹏城印记》赠我时,我才发现他也写诗,而且诗歌创作题材多样,显示其旺盛不息的创作活力。
全书分三辑:故乡——他乡——原乡,反映了无数来深青工的心路历程。诗人以精练的语言,叙事和抒情的手法,寓意高远,发人深思,富有深圳特色,饶有生活情趣,留下悠然不尽的诗意。
第一辑《故乡》,以极具抒情的手法,难以移易的精神意向,揭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思乡情结,这是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告白。《看一眼曾经出发的地方》:“我们总是习惯向前看/却忘了回头/看一眼自己曾经出发的地方”;《尝一口家乡的风味》:“一朵皇菊绽开/万缕金丝飘扬/尝一口家乡的风味/是慰藉/也是思念”;《故乡》:“说到故乡的时候,心总是沉重/一切故乡的事/一切故乡的人/都在脑海中循环往复”。故乡、皇菊、修江、燕子、乡音……这些有关家乡的词汇,是汩汩流淌的乡愁,是心灵依靠的温馨港湾。一个人在外,情不自禁地思乡,想家乡的美食,想家乡的山河,想乡人的淳朴,想老家的妈妈,一首首内心的独白,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眷怀家乡的感情。
第二辑《他乡》是在鹏城打拼的印记,此时,诗人在深圳工作结婚生子,十几年的深圳生活,早已跟这座城市血脉相连,留下了浓厚的感情,也因为村落调查,主持编写村史村志的原因,对深圳的历史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这就是鹏城》:“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奇迹/当你惊叹“渔村”变“都市”/可曾知道/这里曾是汉代的盐场/是晋代的郡城/是明代的卫所”;《罗湖桥》:“一边是香港/一边是深圳/一边是自由贸易港/一边是先行示范区/历史在两岸轮回”;《客家的根》:“他们从深山里走来/他们在海边的溪谷处/用勤劳和智慧/垒成了一座座坚实牢靠的围屋”……他用白描的手法,用简洁的语言,把深圳的围屋、古寺、罗湖桥、甘坑、麒麟舞等具象,勾勒出深圳的印记,像一幅幅黑白相间的插画,虚实之间,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
卢当应常年采访深圳村史的经历,让他的心灵坐标发生变动,在诗人常年的身心漫游中,许多蕴涵深圳地理意象的诗作,乃是一种根植客家文化,并且受其深刻浸润的印证。诗人更多的是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将叙述、写景、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将百年深圳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辑的《原乡》是诗人岁月沉淀的感悟,无所谓故乡他乡,“我心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心中天地》:“风的吟唱/雨的奏鸣/树的伴舞/叶的和声/小小的窗台/无尽的诗意流淌/佛捻一枝花/手中便有了一个世界/想象的原野足够广大/便不羁于一身的空间/眼前的天地只此一方/心中的天地浩瀚无垠”;《照见自己》:“有人在欢笑/有人在哭泣/芸芸众生百态/交织在大千世界/理不清,道不明/只是那一刻的心绪/照进了明镜台”。还有《越过繁星》《美好的心》《初衷不变》《照见自己》等诗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启示力的艺术,诗人在这辑运用了联想、幻想、类比等方式,遵循了情感和想象的逻辑,具有跳跃性,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历尽沧桑的心灵图腾。
《鹏城印记》里的三辑:故乡——他乡——原乡,是诗人卢当应的诗歌路径,也是他的人生历练,心灵走向。卢当应是成功的,他游走于商界与文学之间,用丰厚的生活经验积淀起一种独特的精神风景,一种“历经沧桑,归来仍然是少年”的文化境域,一种高远辽阔、返璞归真的生命追求。《日久他乡即故乡》:“扫去岁月的哀伤/聆听新芽迸发的声音/看见海水一波又一波/永不停歇地刷洗着海岸/客家人啊/心里默念着那句不知流传了多久的/‘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诗人和大多数深圳作家一样,是新深圳人,他们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推动时代车轮的人,他们通过生存环境,生存状况,展现了当代工业社会里的状态,以及见证和反思,在留与去,乡愁与城愁的对视中,展示了对深圳的深情爱恋,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承载和担当。
钟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