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凭借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紧接着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火爆荧屏,著名作家梁晓声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当电视剧《人世间》热播之际,他推出了全新的长篇小说《中文桃李》,将目光着眼于改革开放伊始出生的“80后”,塑造了以李晓东、徐冉为主人公,包括王文琪、郝春风、刘川、吕玉等一众青年,围绕他们求学、求职、交友、婚恋等展开的成长故事。
2000年后,“80后”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即便人们还是拿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但他们确实已经陆续担当起大任来。《中文桃李》正是从2000年进入大学的这批学子入手,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细节进行一一呈现。本书跨度恰好二十余年,从他们青年时代写起,直至最终写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到中年的当前。其间,有关他们的抉择与奋斗,无论是对于这一代的回望,还是对更年轻一代的借鉴参考,都有着很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小说的男女主角相识于一起乘坐火车前往大学求学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来自同一个城市,还考到了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并且买到了邻座的火车票。恰如欢喜冤家一般,两人最开始的交往非常不顺,误会连连。但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发展,就是要这样的一波三折才能引人入胜。对于能够谋篇布局出《人世间》这样史诗巨作的梁晓声来说,人物相对来说少得多、情节也简单得多的《中文桃李》,犹如其跑完马拉松后的闲庭信步,驾驭的效果自然更加自如。小说最初设置的场景和梁晓声的生活相似度非常高,即大学中文课堂;而后有关几位青年前往北京求职,“北漂”的酸甜苦辣,也当是梁晓声对相关人员多年观察积累的呈现。
在书中,作者塑造了一位叫汪尔淼的大学教授——他是这所大学唯一出场的教师,却是对这批学子影响最大的。这位教授学识丰厚、著述甚丰——甚至“获得过文学理论方面的‘鲁奖’,也是连续几届的‘茅奖’评委。”这样一位资深教授为这批学子保驾护航,显然是他们的荣幸。的确是这样,他在讲课过程中,不仅运用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还通过多种教学技巧,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乃至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全方位指导。所以,在汪教授的指导下,起初班级只有七名男生认真听课,女生们表现并不积极,女主角徐冉甚至为了考别的专业研究生,私下里找汪教授问不听课是否可以。但恰如欲扬先抑一般,经过汪教授的认真劝导后,全体学子拜服于他的精湛教学艺术,从而不仅对中文专业树立自信,更是对人生充满希望。
在汪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王文琪和李晓东等人创办了学生杂志《文理》,徐冉的两篇散文不仅被作为头题刊登,在汪教授的推荐下,被《读者》转载,令徐冉成为学校风云人物,得到校方颁发的奖学金。而李晓东等人,因为编辑过《文理》,在日后求职中都是加分项。
本书另一大主体部分,就是李晓东、徐冉、王文琪等人北漂的过程。对于“80后”,自2000年以来的北漂历程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不仅有居住地下室的经历,甚至出现过“蚁族”——窗外已不是校园,但他们依然住在有上中下铺的狭窄地方,更有诸如《奋斗》等影视剧反映这批人的奋斗历程。在《中文桃李》中,通过李晓东与徐冉的北漂历程,将北京诸多地段的房价情况、基层百姓的生活百态、求职路上的酸甜苦辣等等,均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梁晓声笔下的这些细节,一定真实地发生在“80后”的北漂一族身上,甚至还会继续发生在其他怀揣大城市梦想的人们身上。
梁晓声借文中的王文琪之口,对“80后”的生存与发展有过很客观的分析:“咱们这一代,生逢改革开放,活得比父母辈幸福,却也有比他们累的方面。什么什么都不包分配了,都得靠自己挠扯了,所以就累。”文中的几位青年,在经过北漂的洗礼后,逐渐认识到了人生的方向,北京的工作即便都不是他们喜欢的,但恰如主人公李晓东所说:“北京使我接触了一些以前没接触过的人,也想了一些以前没想过的问题。”尤其是北京的历练让他们实现了明显的成长,他们从省城去北京求职、再到告别北京回到老家发展,都是由自己进行的抉择与奋斗,甘之如饴,乐在其中,这是“80后”自觉自省独立的体现。
如今,“80后”早已是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其中的许多人取得了杰出成就。梁晓声的《中文桃李》对这一代一路走来过程的呈现,属于是回望式的怀旧之作,属于一位长者对看到的孩子辈成长过程的观察与思考。无疑,对于老一代作家献给我们“80后”的《中文桃李》,我们自当欣然接受,对于我们都已经回不去的青春,致敬与缅怀;对我们现在肩负的责任,珍视并扛起。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袁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