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是一位自然派诗人。他甘愿走出去,定居在青草、山水、花与芬芳,“甚至,在月光的殖民地/在笛声和风的殖民地……”在自然中得到启发,把“最终做一个内心的国王/一个灵魂的自治者”(《自白》)作为自己的诗学理想,渴望“为山立传,为水写史”(《抒怀》)。这本横跨40年的诗选,就是他聆听自然万物的低语,写给自然万物的歌唱。
他为“春风再一次刷新了世界”而欢呼,执着于“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应该向大地发射一只只燕子的令箭/应该向天空吹奏起高亢嘹亮的笛音”(《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
李少君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唐诗宋词的熏陶中长大的。优秀的诗歌传统,成为他成长之路上的阳光。他一直都很感激也很享受这种滋养。大学时代,他又向西方诗歌学习。他坚信,“漫漫史迹唯有靠诗歌传诵”“诗歌可以开疆拓土,占领人心/诗意使这片土地富庶丰饶”(《古部落》)。
李少君把诗歌称之为“情学”。情,是诗歌的初心,诗歌的根基。他把深情和敏感,视为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他痴迷于“云的写真集,窗口的风景画”(《抒怀》)。鸟鸣,草树,流水,山谷,雨林,雷声,大雾,大海,落日……都是寻常的自然。故乡,亲情,旧地,朋友,都会成为他的痛中之思,夜半之暖。“最打动我的游子的梦呓”,也被他悟出不寻常的诗意,转而化身为诗。“山谷之外,别有洞天/所有的春花秋草都在永恒循环”,“鸟鸣也显得零散,无法唤醒内心的记忆/雨点,是最深刻的一种寂静的怀乡方式”(《山谷,一个自我循环的世界》)。
在他看来,自然,是循环于诗歌中的生命,而生命,则是潜藏于自然中而生生不息的诗意。“在青山之下,你想到的也许是都市红尘/那就把青山独独留给我吧/我愿在此逍遥度世,度过与世无争的一世”(《在松溪遇见青山》)。
他流连风景,物我相亲。自日常烟火中捕捉明亮温暖,于真切中见情致神韵。善于从生命、生活、情感的维度,在自然山水的观照中,提纯艺术语言,传达精神力量。
内敛与宁静,是李少君诗歌的突出美学特征。如山间流水,林间鸟鸣,不求玄幻,保持本真,力避过度的夸饰。他的诗,更像现实里自然呈现的一幅幅优美的山水诗画,心观万物而自然流露的情感写真。这构成了他的独特。他的情感抒发、意象选取、内心表达、事件叙述、语言锻造、意境构筑,都呈现出一种明净、鲜活、舒缓,甚至是不动声色的美感。他的诗歌,没有那种张扬的抒情和激昂的语势,不会把主观情感强加于读者,却独有一种内涵和张力,亲近与平和中获得温暖的审美体验,于阅读和思悟中会心一笑,了然自得。
这本横跨40年的诗选,是自然之诗,也是情感之诗。面对自然万物,写出温馨、温暖的诗意,是李少君的自觉追求。如邂逅沉香馆里静静冥想的少女,“她守护了内心的香/并轻轻点燃……”
他在《黎明》一诗中,写到“能意识到黎明的人,就是一个诗意的人”。
李少君是个重感情的人。诗人写爱情,写友情,写亲情,都自带深入骨髓的使命感。亲人,在他的情感世界里,占有很重的分量。他有一组流水系列的亲情诗,影响很大。他写《同学》,平缓的叙事中,带着岁月相隔的情感隐痛。他写《旅行者》,青苔、黄土、泥沙、高原、海滩,都是旅行鞋上的人生隐喻,而“放低身段,独来独往”,才更是人到中年的困惑与自救。
他也有多首诗写到父亲和母亲。如《父亲的身影未出现》《走失的父亲》《妈妈打手机》等,都有很入心的情感力量。“一座四合院,浮在秋天的花影里/夜晚,桂花香会沁入熟睡者的梦乡/周围,全是熟悉的亲人/——父亲、母亲、姐姐、妹妹/都在安睡”(《四合院》)。
而我把他的《傍晚》一诗,看作是他的代表作。这也是他的父亲主题中短小但很有分量的一首。
傍晚,吃饭了
我出去喊仍在林子里散步的老父亲
夜色正一点一点地渗透
黑暗如墨汁在宣纸上蔓延
每喊一声,夜色就被推开推远一点点
喊声一停,夜色又围拢聚集了过来
我喊父亲的声音
在林子里久久回响
又在风中波纹般荡漾开来
父亲的应答声
使夜色明亮了一下
这种“在风中如波纹般荡漾开来”的诗意,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用自然的语言来舒缓推展地表达诗意,深化意象,而让诗中的“我”尽量潜隐于语言之外或意象之后。这成为他的诗歌语言的自觉修行,也构成了宁静、内敛的别样色彩。
尽量客观,忠于自然的自然主义的诗学,需要这种缓慢的抒情节奏。“风慢得适合在柳条间缠绵/船慢得适合在狭长的运河上漂荡/人慢得适合在此散步流连抒情”“慢得适合回忆回味/当一朵花从桥上扔到我头上/我久久没有回过神来……”(《江南小城》)。用最直接的语言表达,却依靠意象的缓慢推进。似乎自然而然地溢出于自然物象之外,如同大地盛开的花朵,春天诗意由此诞生。诗人不由地感叹,“每一次的诞生都是痛苦”。而痛苦每每产生的美感,又让诗人如此痴迷于中,加深了诗意。
许多时候,家国情怀,也可以写得儿女情长。“焦头烂额时,你是一帖他贴在胸口的清凉剂/安宁无事时,你是他缠绵心头的一段柔肠”(《碧玉》)。
他的诗歌,取材丰富,所涉众多。他崇拜李白、杜甫等古典诗人对各种题材的综合处理能力,也很看重诗歌的审美价值。他在《渡口》一诗中写到,“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老的意象……自渡,渡人”。他的诗,善于借物写心,从自然之境中内化于心,又以心灵之眼外观万物。
在《自述》一诗中,他写到,“我自由不羁的灵魂里/始终回荡着来自西域的野性风暴”“白云无根,流水无尽,情怀无边/我会像一只海鸥一样踏波逐浪,一飞而过/……海上啊,到处是我的身影”“最终,我只想拥有一颗海天辽阔之心”(《自道》)。
自称是草根诗人的李少君,在创作中注重诗歌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化的传导,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很突出的表现力。他也多次谈到,要把西方诗学与本土化的根基结合起来,才能向上超越,完成中国新诗的伟大使命。这是一个宏大的理想。从他的这部最新出版的《每一次的诞生都是痛苦》的40年诗选,我们看到了他在这一诗学理想上的跋涉与自觉。
刘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