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年—1765年),原名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居士。郑板桥一生精通诗书画,并有“三绝”的美誉。多才多艺的板桥居士除了诗书画,他创作的对联亦是顶尖技艺。他的对联常与其他“三绝”交叉配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书斋联主要是抒发主人的情志,体现主人的身份。既可意趣十足,又可发人深省。
“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这副自题书斋联可以说是郑板桥书品、联品、人品的真实写照,堪称光照千古。此联朴雅藏通达,傲骨显风流,令后世贤人仰慕之至。上联“穷”“富”二字鲜明对照,凸显书斋主人虽时乖运舛,然才华卓绝,风骨傲然。富的是“笔墨”,此处指文字或书画诗文作品之多,之充裕,之丰厚;“穷”的是时运,是困窘,不得志,与“达”相对。元·揭傒斯《与萧维斗书》:“道行于天下,谓之达;道不行于天下,谓之穷。”清·黄宗羲《雪蓑闵君墓志铭》:“夫所谓穷者,失禄不仕,憔悴江湖之上耳。”“命”,即命运。作者自述书画诗文作品是很丰富的,但命蹇时乖,平生不得志。名列扬州八怪之首,身怀诗、书、画三绝,在艺术领域里独具风姿,自然是“富于笔墨”。但命途多舛,少小孤苦,而立之年尚未彰显,乾隆元年中进士,已过不惑之年。48岁后才先后到范县和潍县当知县。为官廉明,为人耿直,终被诬罢职,客居扬州,倾心文墨书画。
上联概括了作者坎坷的一生。下联虚实相生,形象借代,对比强烈,既概括平生,又凸显精气神。寥寥7字,作者将自己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以及通透豁达的人格智慧溢于纸上。“须眉”,即胡子和眉毛。《汉书·张良传》:“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壮在心”,指豪壮的志愿。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宋·陆游《书愤》诗:“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板桥居士历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止于县令,政绩却显著;客居扬州时,以卖画为生。
板桥居士以“须眉”皆白,自画自己老去的形象,但人老心犹壮,仍然保持心态的年轻,保持热忱和积极进取精神。这副书斋联,彰显出他的对联艺术和精神意蕴的最高境界——返璞归真,此书斋联字数少而简,哲理无穷大,精炼简洁至极而又无所不包。品读此联,如老僧打坐入定,气守丹田,渐至无人无我之境。它乃是自始至终支撑着板桥居士神游浩渺天地、驾驭通达人生的一种物我两忘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