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春天,读李白的诗歌;在冬天,读汪曾祺的散文。这两个人的诗文,一古一今,真令人百读不厌。
去年冬天,当我把《一条河流的走向》捧读在手的时候,那每一篇文章,那每一个段落,那每一个句读,甚至每一个动词,都让我惊艳无比,让我的眼睛,有种如临经典一般的激动与虔敬。我一边读,一边在想一个问题,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需要读多少有字与无字之经典呢?诗圣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有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是多少书魂的加持以及双脚怎样坚毅的跋涉,才让手中的一支笔,拨云见日,拥有了如此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从而化平庸为神奇的魔力?这些文字,如诗、如画、如禅、如道……气韵流转,色彩斑斓,金句频出,哲思绵密……仿佛破译了世间万物存在的规律和密码,已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掩卷沉思,段吉雄的《一条河流的走向》,之所以拥有如此舒缓、沉着,而又扣人心弦的节奏和韵味,其中原因之一,是作者将一颗诗心,通过散文的形式,别样地绽放了。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而自古作诗贵“炼意”,作者正是以作诗之心作文,才使一幅幅我们熟视无睹的庸常画面,通过其精细的选择,深度的提炼,沉着地凝聚,最后赋予文本灵性的升华,如点石成金一样,让那些被掩盖在普通原石表象之下的璞玉,发出了它如钻的光芒,终于成就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王安石的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仅仅一个普通平淡的“绿”字,就送给了我们永远的春天。在段吉雄的散文里,我碰到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诗意的“绿”,正是这些饱含深情与活力的“绿”,像闪光之钻的火彩,诗意地映照出了散文的气韵和神采。
刚开始读《一条河流的走向》时,我觉得体量不大,以我读书的习惯,利用两三天的业余时间,应该可以把整本书读完。但事实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顿能即刻消化的文化快餐,这是一顿需要反复咀嚼、品味的煲香慢炖。面对薄薄的一本书,像面对一部不断重播的经典影视剧,不同的心境与时期,能品出不同的体悟。而那些可爱的动词与灵秀的隽语,像一抹亮眼的“绿”,就在这些时候跳将出来,在你眼前一闪,像雨水冲刷过的高远碧空,带给你阅读的惊喜与敞亮。
《一条河流的走向》,全书二十八篇美文,篇篇堪称经典之作。像二十八颗被打磨出多个切面的钻石,它们从不同的维度,焕发着耀眼的璀璨之光。
翻开书页,第一篇是《晒秋》。以蟋蟀富有张力的独奏登场,以农人刚劲悠扬的歌声结尾,余音袅袅……在这场晒秋里,动物、植物、人、天地万物都是参与者,像在共同演奏一场秋收的胜利大合唱。它似乎是当代的晒秋,也似乎是古代的晒秋,又似乎是无古无今的晒秋,是人类依靠土地与自然而永恒和谐的晒秋。一场普通的晒秋,为什么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它是从遥远的诗经里走出来的晒秋,它是那样的古朴而深沉;它是从我们日常所见的场景里走出来的晒秋,它又是那样的亲切而熟悉……在这不到三千字的文本里,作者仿佛把五千年的农耕文化,都浓缩成了这样一篇如诗如画的散文里。它如刚出锅的火烧馍,散发出因贴近生存母体而经久耐嚼的韵味。
在《晒秋》中,蟋蟀的“弹奏”会把村庄变得“日渐丰腴”;田野里的风,会带着“瓜果醇香”,“踢踏踢踏”地走路;就连天空也有表情,“一副了无心事的样子,像是被水洗过,清爽,干净,素衣猎猎。”这样干练而静美的秋天,已经不是自然界的天空所能具备的品格了,它只能是作者澄澈的灵魂,如云无心而出岫的反照。如果你继续读下去,一路都是擦亮你眼球的“绿”之惊喜,“绿”之生趣,“绿”之诗意……
在《红薯叶》中,风像长了翅膀,会“从云层里俯冲下来”,更像雄鹰一样以“凌厉的姿势掠过山岗。而“山岗上,一畦一畦的红薯地正在和季节作最后的博弈,斗志盎然,绿意翻滚。那片骄傲的红薯叶,梗着脖子,仰着头吸收着天地雨露的精华,顺着经纬清晰的脉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根部。”这里面的每一个动词,以它们神性的“绿”之活力,擦亮你的眼球,让你感慨,什么叫一步一景,什么叫石上清泉,只有遇到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你才会拍案叫绝:“这气韵,这神采,就是诗化的散文!”
在《一条河流的走向》中,仿佛万物都具备了灵性。在《让人喜爱的小蒜》中,作者写道:“新雨过后,小蒜狭窄的叶子上站立着几粒细小的露珠,乘着微风在逼仄的叶缝间荡来荡去。尽管露珠细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但太阳依然在上面闪转腾挪,洒脱的姿势像是在大海上召开盛大的舞会。”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好像自己的心灵,也加入了那场盛大的舞会之中,正在感受阳光之舞的美妙。这样一个普通的雨后场景,在我们以往的生命历程之中,一定有见证过它的时刻。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它不仅是可感可触的具象,它又是一种诗化的意境,蕴含着无限的人生哲理……读完全文,这让人喜爱的小蒜,简直就是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一颗暖着农人心窝,也暖着读者心窝的小太阳。
在《火热的辣椒》中,在《灰灰菜的春天》里,你感受到的都是植物与农人活色生香的美好,它们不分彼此,相映成趣。“绿色将一点一点地从田野铺进家里,走上灶台和饭桌。”“和煦的阳光像驻进了心里一样,熨贴,温暖,春风荡漾。”“当肃杀的季节到来时,一棵细小的灰灰菜幼苗竟然也长成拳头般粗细,演绎了一场蝶变的传奇。”这是在赞美灰灰菜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是在描述普罗大众在平凡的岁月里,做着不平凡的梦?“随着季节一步步走向深入,灰灰菜叶落径枯,它把清贫之身匍匐于辽阔的大地之上,干枯的躯体里面深藏着高贵的灵魂,默默地守护着细微的种子,静静地回味着峥嵘的过往,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我相信许多读者会和我一样,读到此处,当眼眶微湿之时,首先会想起的,一定是生命中那个最最重要的人——饱经风霜给予我们生命的伟大的母亲!
《一条河流的走向》,它就是这样,像一条诗意随波荡漾的河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将目之所见与心之所想,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浑然天成地构建出了散文诗化的多维美。
就像一部正在上演的电影,不适合把情节即刻全部剧透给观众一样,对于书中其他的更多的优美篇章,我也只好忍痛割爱地不再饶舌了。
但我还想附加说说自己阅读之时的另外一个感受。这就是:在整个的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想到一个烂熟于心,却从不会如此深切感受到的经典之语——万物皆备于我。你会感觉,好像所有的存在,都是为了一篇文章的诞生,都是为了一条隐蔽的真理被发现。就像李树遇到了李白,一瞬之间,而有“李花怒放一树白”的壮观。在此之前,李树何曾不是一直存在?正是胸怀浩然之气的诗人,独具慧眼,以其睿智的观察,实现了这物我两忘,进而诗意盎然的表达。
好的文章,是需要用心去慢慢品读,去慢慢体悟的。大文豪东坡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读罢《一条河流的走向》,渺小如斯的我,也有一句发自肺腑的感慨:“烹茶煮酒虽免俗,未若至文况味足。”一篇篇美文,如行云流水之江涛,恣意奔腾;如五彩云霞之锦缎,自由舒卷;如李白“青天削出金芙蓉”之鬼斧神工,夺天地之造化,聚日月之精华……
段吉雄的《一条河流的走向》,是一条真正的河流,它正携带诗经的血脉,抱持悲悯的情怀,激情昂扬地汇入生养作者的如诗之汉江,以它特有的飒爽英姿,流向大海,流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