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电影《长安三万里》火爆影院,它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困守孤城的高适和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这是一个诗人群星闪耀的时代,在大唐的锦绣外衣之下,命运却并不像华美的乐章那般激荡人心,关于时代、关于成长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主题。
《跨山海》也讲述了李白。“诗仙”之外,李白的人生颇动荡。
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富饶的天府之国出发,沿着长江一路向东,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万里之行。在湖北江陵(今湖北荆州),他有幸遇到了在此修行的大师司马承祯,两人对谈,老者忍不住夸赞他“有仙风道骨”。李白将自己比作《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大鹏,并作长赋《上李邕》阐述自己的远大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有经邦济世的理想,他很想当官,但李白出身商人家庭,并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在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出口是相当窄的,不当官能做什么呢?所以,李白选择了干谒这条路。但干谒的效果并不理想,他四处碰壁。
从二十七岁到三十七岁,他隐居、干谒,没有一件事做出成就感。其间,他在写给妻子许氏的诗中自嘲道:三百六十日,日日如醉泥。“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李白生活的常态,飘零在婚姻和家庭之外。他向往王侯,又不想妥协于权贵;他想要自由,又想建立伟大的功业。这样一位热血男儿,似乎永远无法停下四方奔走的脚步。
公元742年,是唐朝改元为天宝的第一年,为了迎接新气象,玄宗皇帝颁布广求贤才的诏书。这对李白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让李白进入长安的关键人物可能是他的好朋友元丹丘,正是《将进酒》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友人。通过他的引荐,公主读到了李白此前所作的《玉真仙人词》。至此,长安城里,皇帝和大臣们开始传阅他的诗篇。
当年秋天,玄宗下令召李白入长安,成就了李白在朝廷的高光时刻。朝迁三品大员贺知章,与李白一见如故,惊叹于他的才华和才气,最为推崇他的佳作《蜀道难》,极高地评价他:子,谪仙人也!只有从天上被贬谪到世间的仙人,才能具有这样鬼斧神工的眼界与手笔。
世人都喜欢称李白为李翰林,这是李白一生最为光荣的称号。但他不是翰林学士,而是翰林供奉,不能参与朝政。皇上看中李白的文学才干,给自己写诗词歌赋。李白即使在长安风光三年,也填不满心中的遗憾。正是因为如此吧,李白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才做了最后的一搏,但终究不能圆他报效国家的梦想。
755年冬,安禄山叛乱,唐玄宗逃亡西蜀。其间,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已失去对天下控制的唐玄宗颁令,让驻守各地的皇子分别领兵对抗叛军。永王李璘在江南派出使者三请隐居庐山的李白出山,五十六岁的李白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投入到一场本已避开的战争中。永王出征江淮在新皇眼中是不合法的。最后,永王成了叛臣,他的军队成了叛军,李白作为附逆也被抓捕入狱。后虽获释也无容留之所,还差一点被流放夜郎(今贵州一带)。被赦免时年届六十。
762年,安史之乱最后一年,李白投奔到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处,并寄宿在其家中。不久,便在病中走完了一生。可是,民间更愿意想象李白在当涂县外长江采石矶处醉酒泛舟,入水抱月,骑鲸遨游而去。毕竟,当水波泛起,万籁复静,天月一轮,江月一轮,谁又说得清仙人的行踪呢?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评论说:“有一句话说得好‘自古文章憎命达’。如果李白和杜甫一生顺风顺水,他们也不会有那么高的文学成就。他们在官场的失意,反过来促进了他们文学才干的激发。我还是觉得,李白不从政是他的福分,也是国家之福。”我想说,也是我们的福分。否则,我们上哪去读那些脍炙人口的好诗呢?我们如何看到一位真性情的诗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