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只觉得文字很神奇,仿佛随意地组合就能变幻出新奇;
慢慢地,开始理解文字的含义,喜欢上阅读,才知道文字是有温度的;
直到遇到这本好书《觉醒年代》,才深刻感悟文字的魔力——激扬文字,开启人智。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书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1915至1921年,是多灾多难、民不聊生、出路无望的年代。不觉让我想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诗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是的,只剩无尽的绝望。实业救国的探索,民主共和的斗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此时的中国,是不是真的无药可救了呢?
陈独秀先生说:“这样的国,无药可救。”
周树人先生说:“书屋之外,那些腐臭之息更是不堪!这些年,我见过了辛亥革命,见过了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觉得这社会啊——烂透了,根本无药可救!”
这无药可救的社会,我们就要抛却了吗?我们就要消沉了吗?我们就要不热爱他了吗?
陈独秀先生依旧首先站了出来: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国家不可爱了,我们就不爱她了。我们还是要继续寻找出路。但这出路不是老路,只有找到一条新路,中国才不会亡。
新路在何方?李大钊先生不知道,易白沙先生想放弃……
寻路,谈何容易!混乱不堪的社会,愚昧麻木的人民,加之内心的迷茫无助……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个不是拦路虎?
终于,陈独秀先生另辟出路,提出了思想革命,倡导民主与科学,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以期造就一代新人;蔡元培先生接受北大校长委任状,强调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期“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人才救国”;李大钊先生善良仁义,亲眼目睹饿殍满地、横尸遍野,毅然放弃功名利禄,终身不仕,与工人、农民亲如一家,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期联合人民,实现救国;胡适先生留美归国,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以期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解放人们的思想……
也许有人会问,那个年代,做这些都是有生命危险的,难道他们都不怕死吗?
他们当然怕!“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可是,可是……这个社会“病”了,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怎能不管不顾;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又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他们怎能不振作觉醒……
陈独秀先生高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主动配合”警察抓人,“住进”北洋军阀政府的监狱里去。
当胡适先生询问:“守常,我一直敬重你是文化人中的铁汉子,可是我实在不明白,你,还有仲甫兄,我们都是文化人,咱们要讲的是什么呢?文化人就是士,士讲究的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要有家国情怀,修齐治平。现在修身,我们一直在做;齐家,我们的家齐了吗?二位好不容易从穷困潦倒走到现在,如今呢,也算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了,可为什么非要自毁前程,甚至不惜连累妻儿老小?我真的不明白你们在干什么。”
李大钊先生站起来:“适之,你这个问题问得好。你问我到底想干什么,那么我告诉你,人不能为自己而活着。你去津浦线上看看饿殍千里的难民,你去长辛店看看那些破烂不堪的工棚,你去前门大街看看那些沿街乞讨的乞丐,难道我们不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吗?难道你要我们都像你一样只为自己的光鲜活着吗?”
李大钊先生的话对于胡适先生来说,可能有点言重了,却鲜明地表达了他的立场和追求。
“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活着,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陈独秀先生说道。
书中,每每看到李大钊先生、陈独秀先生等坚毅而伟岸的身影,无不为他们的大无畏精神所鼓舞、所感动、所叹惋!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书中有两个场景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为了给妻儿接风,李大钊决定带他们一起去东来顺吃涮羊肉,孩子们开心坏了。正要出门时,学生刘海威、邓中夏突然造访,见到师母在,正要离去,李大钊硬是留住他们问个究竟。清楚缘由后,毫不犹豫地把钱全部给了他们。这下,涮羊肉吃不成了,他只好弯着腰哄孩子。可孩子哪有那么好糊弄,正陷入尴尬中,学校送钱来了,原来是蔡元培校长知道李大钊为人仗义,喜欢接济穷人,每月的钱早早就花光了。于是每月特意扣下三十块大洋等着李大钊妻子赵纫兰来了交给她,以作家用。终于,一家人能开开心心地去吃涮羊肉了。我也跟着欢喜起来,但是,眼泪也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李大钊先生,舍己为人,永远在我们的心里熠熠生辉。
“朝如青丝暮成雪。”郭心刚先生一夜白头,无声地倾诉着自己的爱国赤子心!巴黎和会的失败,一下子掏空了这个年轻人的灵魂,摧垮了他的精神。病中,他依然参加爱国运动,虽然步履踉跄,但眼神始终坚定。为国为民忧愤郁结而死的他,“用双手、用献血、用生命换来了‘整个中国的生机盎然’”。北大学生许德珩在追悼大会上曾立下誓言:“今日追悼郭君,实无异追悼我们自己。因郭君未了之事业,全凭我们继行其志,做到他现在的地位,方肯罢休。”
郭心刚先生,视死如归,不屈的灵魂,永远在我们的心里发光发热。
激扬文字,让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找到了出路,摆脱困境,奋勇前行;激扬文字,让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慢慢觉醒,摆脱愚昧,开始战斗;激扬文字,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团结一致,统一战线,共同抗敌。
徜徉在这觉醒的年代里,沉醉在这激扬的文字中。我心血澎湃,深感幸得不放弃,才能得归路。
如今,繁花已满径,不见开路人。望明月,遥寄敬意与深情。
深深的缅怀中,我陷入沉思,愈加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确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等优秀品质,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才不负先辈之殷殷期盼。
觉醒年代,先辈毅然奋勇向前!
当今时代,吾辈亦当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