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通透”是这些年特别流行的一个提法,还被标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大抵而言,“通”是豁达开朗的心态,“透”是洞察本质的智慧。
其实会心的读者能感受到,通透这个词乃至这个境界,也并不是多么摩登,“通”和“透”都是非常具有中国哲学意味的文字。
例如,朱熹在《朱子语类》里就说过自己从前读《孟子》不够通透。后来,他发现读《孟子》不能逐句理会、死抠字眼,而要去感受它的一气呵成、首尾呼应,这样之后他自觉意思畅快多了。
显然,传统的许多智慧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吸引着我们——虽然时移世易,传统不免良莠不齐,在近代中国也一度不怎么通和透。
但这并非说传统文化一无是处,而是要求我们辩证地加以看待,才能在古今中外的碰撞过程中,找到自我的合理定位。
在这方面,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他的一生从1909年至2004年,几乎完整地经历了20世纪。
他在战火纷飞中谋求学术救国、在时代变迁中坚持直道而行、在改革开放后继续探索文化出路;他既精通中国古代哲学,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主张坚持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又并不一味故步自封……他毕生都在以开放的心态思考中国文化何去何从。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张岱年先生就力求在最新哲学思潮(新实在论、逻辑分析哲学和新唯物论)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寻求一个新的综合,这个综合简单说来是“罗素、列宁、孔子的三流合一”,也正是现在哲学界所主张的“中、西、马”的结合。
1980年代,当“新儒家”发展得如火如荼,张先生明确表示不赞同这一提法,他认为儒学已经成为过去,一味地抬高和贬低都无济于事。
他曾多次表示,“我不是儒家,我信持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史或思想史上,唯物主义遭受的最大责难是缺乏理想,而我们看北大教授杨立华如何谈论张岱年先生:“有一天我看到张岱年先生晚年的照片,……秋天的一组照片,那照片拍得真好,在黄叶的背景下,老先生一头银发在那里坐着,从哪个角度看,都了不起,看那个照片真是让人升起信心。……张岱年先生讲了一辈子唯物主义,老先生往那儿一坐,你有什么不服的?”
正因为这种笃实、厚重而又博大的气象,使得我们都能感受到张岱年先生的无比通透。
对于每一个想要变得通透的人来说,都离不开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入了解和学习。近期,《正道:中国文化传统》作为张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终于完整全面地与读者见面。
《正道:中国文化传统》首次全部系统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与体系,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以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来解读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民族精神、社会传习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前途。它在中国万年文化传统中寻找规律,贯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智慧与当今人类社会的文化需求;在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神本精神的对比中,指明中外文明的互鉴。
文史哲融会贯通,古今中外浑然一体,一通大白话,一部传承书。这本书帮助读懂中国,传承中国传统,创新中国文化,其中论述可谓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