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大山相拥的小河,养育了世代两岸生灵,偶尔跳起朵朵浪花,显出她顽皮的性格。有关她的前世今生,也都藏在民间的传说里。
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喝着门前这四季清亮的河水,张开小嘴接着从崖石缝里直往下掉的滴滴山泉,狼吞虎咽地嚼着岭上的野果,一不小心就长大了。然后,他走出了山门。往后的日子,或在外求学,或为人师表,那根植入泥土的情怀,那山下人家升起的缕缕炊烟,那小河里捕鱼捉虾的野趣,那山林中穿梭的百灵和夜莺不休的歌唱,全注入了他的灵魂。这样的人生记忆是一辈子的,直到永远。
现代出版社出版的《似水流年》一书,把懵懂少年与大山相拥汨水的那一份亲近、那一种乡愁、那一双望眼,很自然地记录了下来。封面设计简单精致,清新典雅:日月普照的浅水,岁月流转的年轮,不觉间,就把作者的野趣与灵魂悄悄融合,有如金秋的丰盈与成熟,扑面而来。
《似水流年》是作者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纵观全书,共分7个章节,就作品内容而论,绝大部分篇章是对亲情、乡情、大千世界的一种深切表达,当然也包含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愿景。比如《记忆山村》《对一棵树的怀念》《石匠父亲》《骨韵》《汨江煮水》等。散文虚构,不像完全的纪实,显然是需要有多方面能力的,即便是非虚构,也同样需要。散文写作中,对生活的积淀,对生活细节的把握,对人性的探索,能缺哪一样呢?掌握事物的特质、人物个性、作者的认知、思考的差异,是可以决定作品的高下的。这如同下围棋一样,围棋是讲究段位的。作者写奶奶一生坎坷,隐忍善良,以及对孙儿那种入骨的疼爱,能感受到语言的刺痛感;写石匠父亲一辈子的艰苦与不易,既有开山凿石的古老手艺传承,又有替地方上打石造屋立下的汗马功劳,以至远近闻名,德艺双馨,受人尊重;写老姑父对做排骨厨艺的极讲究,接着描写老人啃骨的“刮毒”吃相,整个过程用朴素的特征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写裁缝、老兵、法显师傅等乡里人物,接地气,有真情,有内容,文字朴实,行文也流畅;还有关于小女儿雨辰的文字,生动展现了开放二胎政策后,雨辰给家庭带来的幸福与快乐,给人印象深刻……从这些鲜活人物形象和语言叙述上看,有很强的现场感。假如作者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体验,那是断然写不出这么厚重且活生生的故事的。
我们对人世间所有善良的期望,其实就有我们长期坚守勤劳的信念,就是我们与周边一切事物发生的真诚碰撞与亲密沟通,就是我们的优雅和慈悲。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文学的痴迷追求,并作出精彩奉献,写人能让读者记住人,写事能引人入情,这就是一个作者的本事,并非人人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