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少耕读世家的女子虽也读书,但大多是为了培养将来相夫教子的技能,所以在驻马店历史上留下姓名和诗歌作品的女子并不多。自幼“也向湖头学采菱”的正阳人叶静可与西平人陈娇姑便是其中的两位。
“也向湖头学采菱”出自清末正阳县固城寺叶岗人叶静可的《竹枝词》,这是她12岁时写的一首诗:“四月清和雨乍晴,夕阳斜照碧波清。最怜十二垂髫女,也向湖头学采菱。”全诗简洁明快,清新自然,写出了一个12岁少女眼里美好的世界和对生活的憧憬。
叶静可生活于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出生于一门三进士的固城叶家。三名进士中叶栐林是她的伯伯,官至绥德州知州;叶儒林是她的叔叔,仕至知县;叶荫昉是他的三弟,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三甲第6名进士,先以举人任盛安宫教习,期满授福建长泰县知县,再为刑部主事,后跟从团练大臣毛昶熙为文案参军事,参与剿灭河南境内捻军,因功赏戴花翎,加五品衔。叶荫昉同治七年成进士,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安徽司员外郎、郎中、浙江道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掌印给事中、湖北武昌盐法道。叶荫昉以敢谏直言著称官场,通医术,谙兵法,熟悉洋务,调署荆宜施兵备道,监督宜昌洋关、荆州十三钞关兼统水陆诸军事及通商事宜。叶荫昉与叶静可关系亲密,在她现存不多的诗歌中多次提到这个弟弟。同治元年(1862年)仲冬,避乱大成寨时写的《登陴逍望有感》第二首:“天边雁影各分飞,月自团圞云自依。怅望风前应洒泪,梦魂无日不思归。”自注称“时升初三弟钦派宋营总理文案,驻扎汝宁。”升初是叶荫昉的字,这首充满离乱感伤的诗就是写给他的。民国《重修汝南县志》收录的叶静可的《送外北上》末句“京师吾弟如相问,漫道艰难增弟思”,更是写出了姐弟情深。
叶静可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列强瓜割中国、社会矛盾激化、中华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时期。她的出生地固城寺和出嫁生活的项城都是陈大喜领导的捻军主要活动区域。民国《项城县志》卷二十一《丽藻志(十)》收录的《登陴逍望有感》创作于同治元年壬戌仲冬,当时她避乱在大成寨,她的丈夫逃难在天成寨。突然听说天成寨被破,感觉到天要塌了的叶静可登陴远望,心中惶惶时接到了丈夫项城庠生王錞平安的消息“北方飒飒彻心寒,东望云深泪不干。烽火旌旗处处是,良人传语幸平安”,表达了战乱年代生死无常、痛极而喜的复杂心情。
叶静可的丈夫王錞是个读书人,开始家境尚还不错,由于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家道中落。虽然家道中落,但叶静可仍然不忘做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孰云藜藿可疗饥,始信凶年即此时。儿女膝前啼冻馁,挑灯犹训诵毛诗(《荒年》)”,叮嘱离家谋职的丈夫“山河燕赵凭谁赏,寒暖风霜要自持。课子功疏君莫念,持家勤慎我宜知(《送外北上》)”,在外要照顾好自己,不用担心家中的一切。将中秋明月、婆娑西风都化作对离人的缕缕思念:“皎皎月明只自看,西风袅袅客衣单。逍怜今夕团圞节,应念离人寒未寒。(《中秋月下有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经历了离乱之苦才更觉亲情的珍贵。娘家侄媳妇杨氏的到来让叶静可欣喜不已,挥手自兹去的瞬间又让她充满感伤:“十年离乱后,相见何迟迟。今夕重聚首,各道长相思。欢言酌春酒,陶然共忘机。呼婢具餐饭,煮莱复烹葵。馈我长生乐,赠我当暑衣。感君相爱意,一饭报岂违。参商不可度,鱼雁难凭依。明朝挥手去,会面在何期?(《赠杨氏侄妇叶葛民妻》)”
“有用年华翻弃掷,无才家计愧经营(《病中吟》)”,家道的中落,让人到中年的叶静可不得不为一家人的生计奔忙。大户人家出身的她先后在项城、商水给有钱人家的女孩当女师。在商水赵茂材家教授女徒时,叶静可读到《采薇》章触景生情,忽有所感,写下了“春来杨柳绿依依,雨雪霏霏犹未归。岂是昔人征戍苦,半缘养静半缘饥(《读<采薇>章有感》)”。“半缘养静半缘饥”道出了一位生逢乱世的大家闺秀的不甘与无奈。
叶静可著有诗集《随意录》(又名《叶静可诗集》),可惜流传下来只有保存在《重修汝南县志》和《项城县志》里的9首诗。
与有个和睦家庭、后半生身如浮萍的叶静可不同,出身于清末西平县权寨耕读世家的陈娇姑(字四娘)却因婚姻不幸而英年早逝。陈娇姑自幼聪颖灵慧,能诗善画,兼通相术。正如她《闲居即事》所写,陈娇姑是一个“闲居无俗事,乐处自堪寻。花满春常在,窗高月早临。刺花看嫂绣,题画对兄吟。不作秋千戏,怕惊父母心”的开心快乐、“怕惊父母心”的乖乖女。然而没想到的是,兼通相术的她嫁给的汝南王氏子是个“为恋风流歌舞地,黄金不尽不还乡(《重阳后寄母兄砚农》)”的主儿。尽管她在《送郎北上》中一再叮咛丈夫“一路春风送马蹄,看花容易被花迷。长安多少争春树,不是梧桐凤莫栖”,但他还是流连在他乡她人的温柔乡里,忘了家中的妻子。虽然陈娇姑想“寝苫枕块久离家,餐饭还须努力加”,一直努力苟且地活着,但最终还是禁不起“最苦荒郊风雨夜,灯前人影瘦秋花”“为述王郎京国信,挥毫不觉泪成珠”(《重阳后寄母兄砚农》)的痛苦,而选择了自杀。
民国《西平县志》记载,陈娇姑著有《椒花楼诗集》,而今流传下来的诗作仅有6首,保存在民国《西平县志》里。如果说她的诗《送郎北上》《重阳后寄母兄砚农(三首)》见证的是一个封建社会弱女子的不幸婚姻和无奈,那么《闲居即事》《夹竹桃》摹写的则是一个聪颖少女“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无邪心境。“淡红浓绿映楼台,三月花从六月开。得道王琼偕凤去,游春崔护驾龙来。玄都观里笙箫会,淇水源头锦绣裁。若为山阳图小像,画成刘阮入天台。”《夹竹桃》写的是花,赋的是“为赋新诗”的烂漫强愁。